第11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6月0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 讲好中国故事

  陈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当前,应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打造超级网红IP为抓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生成与转化。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可激活文化遗产、创新文化形式、丰富受众文化体验,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比如,在数字技术支撑下,《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文博综艺节目、三星堆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全程直播等文化现象,让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喜爱更为高涨。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生成与转化,一是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整合传统文化素材,利用数字技术对其进行解构、修复、存储,构建系统的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比如打造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甲骨文等,培育更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IP;二是充分借助数字化技术和模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密码,比如积极推动围绕马王堆汉墓等珍贵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包装与创作、多媒介推广与云传播,同时打造相关的音乐、影视、舞台剧、动漫等演绎产品,形成自带流量、具有高辨识度和强变现能力的文化品牌;三是广泛利用虚拟空间等数字技术生成逼真、实时、多维虚拟场景,增强文化场馆展陈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深化海内外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闭环,释放强大传播合力,拓宽中国文化传播的自有渠道。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须充分利用由智能电视、视频网站、两微一端、社交媒体和影视长视频、网络视频、移动短视频等构成的全媒体传播闭环,发挥差异化资源优势,推动各传播媒体彼此借力、相辅相成,形成多元立体传播矩阵。

  拓宽中国文化传播自有渠道,应把握以下几个发力重点:一是充分借助“数字化创作+云推广”模式,加强数字化内容链和渠道链相结合,让富有创新特色的优质内容成为传播链条上的亮点进而引领风尚;二是根据国内外观众的求知特点和新媒体传播特点,加强数字互动服务模型和用户画像技术研究,科学细分传播圈层和领域,按照“纵向时间轴、横向主题轴”的逻辑,用直播、弹幕互动、虚拟场景等形式提升文化传播的艺术性、互动化与智能化; 三是升级改版主题网站,加强线上线下融通、中文与外文并用,推出更多有关文化非遗、美景美食等富有创意的优质短视频,方便广大受众感知中国故事细节,拓展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路径,让中华文明的感召力通过奇观视觉走出国门。

  ——大力培育专业人才,加速数字化文化产业提质发展,壮大对外传播综合力量。

  人才是数字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当前,数字科技与文创产业结合日益紧密,亟须大量能够适应复杂数字技术环境,驾驭多种产业关联的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资本运营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努力实现文化价值、技术要素、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质量效益。

  大力培育专业化人才,加速数字化文化产业提质发展,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人才培养计划,从整体要求、目标任务、具体行动等方面加以细化,做好人才的优选、培养、使用和储备;二是深入贯彻实施《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鼓励发展数字化文化企业,拓宽数字科技人才发展场域。三是建立数字化文化产业人才系统性培养机制,加大对数字科技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引进力度,推进文化数字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用好产教融合平台。特别是,要建立完善高层次数字文化创意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机制,对特殊人才、紧缺人才、高端人才等实行定向精准招聘,推动形成数字化文化产业人才不断涌现、对外传播综合力量日益壮大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