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安
研究生“超长待校”十几年却始终无法顺利毕业,高校掀起“清退潮”,有的高校清退逾百人……近年来,高校“超期硕博”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带来的高校教学资源被挤占、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引发社会讨论。
据了解,2021年,仅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就累计清退了超过700名硕博研究生。今年以来,又有近2000名研究生面临清退。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是研究生被清退的主要原因。硕博入学固然很难,“上岸”后却不能毕业确实有些遗憾。但每个学校对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都有指标、名额限制,硕士、博士生培养又需要投入大量教育资源,超期不退不仅挤占教学资源,也难免影响学校的招生计划,让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宽进”读硕读博、“严出”难毕业,也是“超期硕博”现象发生的重要诱因。大量未能如期毕业的硕士、博士生长时间的超期不退,很可能让一些人产生侥幸心理,即把考硕读博纯粹当作混个名头,而不顾能不能毕业。所以,按规定如期清退超期硕士生、博士生,能让社会更理性地看待高等教育,也是真正落实高校教育“严进严出”的题中应有之义。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落实导师的招生、培养自主权,提升导师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意识,强化导师责任,用导师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来保障并提高硕博培养质量。在导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管理、评价和淘汰,避免超期之后的集中清退现象发生。更为治本的是,需要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博士生教育深层次变革,不断提升硕博招生准入门槛、优化生源结构,强化过程管理、建立硕博教育的全过程监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