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距2022年高考仅剩月余,这是学生的“战场”,也意味着考生家庭的忙碌与付出。在孩子和家长紧张备考的当下,围绕学子的衣食住行,商家动足脑筋,大打“高考牌”、深挖“高考经济”。如果这类经营行为循良俗、蹈规矩,从服务、方便考生出发,本身值得鼓励与倡导。但需要提醒的是,每每这个节骨眼上,总有少数无良商家利用“高考经济”赚“不义之财”。在今年高考来临之际,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打提前量”,努力为考生及其家长营造心安的应考环境。
据媒体报道,有不法分子在各种网络平台或交流群中兜售“高考真题”“绝密答案”,以“预付订金”等名义要求用户先付款;还有不法分子利用家长的焦虑情绪大搞封建迷信,如售卖“高考内衣”、高价算命看风水;甚至还有不法分子向考生及家长销售“聪明药”,而所谓“聪明药”其实就是莫达非尼、利他林、专注达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属于一类管制精神类药品。
在子女教育上投注大量时间与不菲金钱,体现了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但家长应该理性消费,不能“乱投医”,否则不仅无助于孩子备考,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家长对孩子成绩过分关注,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影响正常的复习备考生活。请算命先生来看风水,让孩子吃能“改善记忆”的保健品,还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心理误导,也更容易让考生变得紧张和焦虑。
“高考经济”不能成了“忽悠经济”。一方面,家长和考生要摆正心态,冷静应对。另一方面,市场监管等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对不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只有严格规范“高考经济”,才能更好为考生服务,保护考生及其家长的合法权益,维护好高考期间的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