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高等职业院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见行动,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培养具有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职教时代新人。
延续文化基因,将人文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而校园文化是校园的DNA,是校园的灵魂。将中华人文精神融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在制度设计、景观布局、网络空间上下功夫。
打造以“完备”为内核的制度文化。探索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整体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并进行统筹安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章程、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中,建立高效规范运行机制,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制度化。
构建以“和谐”为内核的景观文化。从文化传统、整体布局入手,建造校史馆、红色文化专题馆、非遗展览馆等场馆,充分利用教室、公寓、走廊、橱窗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校园场馆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统一,让师生置身其中,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创设以“创新”为内核的网络文化。充分尊重职教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使用新科技、新媒体创新表达方式,推进主题网站、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建设,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感、亲和力和关注度,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
萃取思想精华,将传统先进理念融入教育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民本意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主张,这些先进思想理念是高等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精神宝藏。
融合传统先进理念推进专业建设。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设中华武术、文物修复等相关专业,用“观象制器、制器尚象”理念指导“理实一体”专业教育路径;在专业建设目标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装备制造大类专业贯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传统理念。
融合传统先进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开设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挖掘院系专业课程育人资源,开设经典选读等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推出文化类慕课,构建线上文化育人载体。
融合传统先进理念优化教学资源。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涵盖修身、爱岗、敬业等方面知识,发掘与专业特色、行业精神、岗位需求相契合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展现精神魅力,将传统美德融入育人实践活动
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与职业教育育人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活动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开展“传承文脉”的主题活动。开展国学主题教育活动,包括“读、讲、演、赛、秀”等重点和常规活动;培育支持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持续开展太极、武术等传统体育活动和戏曲、相声等传统艺术展演,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抓住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唱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创建“礼敬传统”的实践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志愿服务,与社区、福利机构和公益组织等构建服务长效机制;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以寻访红色旧址、深入基层走访、进行田野调查等方式开展社会实践,营造“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厚氛围。
打造“彰显特色”的育人品牌。立足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发挥高校自身资源优势,传承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工艺和民族传统体育,协同行业、企业、高校力量,创建大师工作室、非遗工作室等,邀请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参与,引入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科研协作、产教融合中打造独具职业院校特色的育人品牌。
(作者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