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平
2021年小寒之际,原《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先生,给我签名赠送了他刚刚出版的诗集《脆响录》。我于春节前夕收到,整个春节期间,他的《脆响录》一书,便成为我的精神食粮。
看任何书,我有个习惯,喜欢先看序或评论文字,看他的诗集我亦是如此。我首先看了林莽和路也两位的读评文章。林莽和商震,是同事亦是朋友,他俩是知根知底的人。林莽给予《脆响录》的评价,我不妨摘一段话于此:商震的诗我是熟悉的,我以为他的诗有两个特点:一是好读,但内涵并不简单。他用口语的方式写作,每首诗中都体现着心灵的机敏和独有的体验发现。二是简洁语言背后的驳杂与丰富。他将生活的体验和文化的经验,用灵动而直接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评价是诚恳而有分量的,但他读评的题目却是借用作者一首诗中的诗句:依水而居/用火煮食/火离不开水/人就生活在水火之间。他的标题就是《在水火之间》。他俩是同事加朋友,更是诗友,林莽老师是诗界的高人,也是评诗大家,我毫无疑问地相信他的妙用之意。
商震老师主持《诗刊》工作多年,他沉淀的是思想,激活的是灵感,写出的作品总给人以明澈和包容,在读者回味与品读时,从五味杂陈中分享,随之而来有种会心一笑的审美通感。
如:弃我而去的人我不会再原谅他/我割舍掉的人已经被我忘却/从少年到老年是不断滤去泥沙的水/最后只剩一汪清亮的孤独。但这种审美通感是带着忧伤的,而我喜欢盲目的高兴,我想在此与商震老师共勉:人生涅槃,不会“只剩一汪清亮的孤独,更有夕阳下的虹桥与多彩。”尼采说:“上帝死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但诗人活着,您是一位诗人,您是经历过时代与现实的人,您是一位有可能写出意味与思想的人。
林莽老师最后说明了他之所以用“在水火之间”作为读评的题目,是因为他认为您是经过了某种历练并认真面对现代艺术蜕变的人,才写出本诗集中时代特色的体验与感受。诗人是不甘做说谎者、献媚者、人云亦云者,不甘做一个陀螺一样的被驱赶的无中生有者。
路也是诗人亦是教授,但他《在这样的孤绝时刻》一文中,他更多的是从诗歌理论、诗歌本质、诗歌语境等方面,谈他的读后感。他领会到诗人在写作《脆响录》的过程中,一方面,诗人有着“为让真相裸露而把窗纸一层层捅破的快感……体现了自由意志的强劲和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敢”;另一方面,整个诗集的写作过程,也是诗人自我救赎的过程,诗歌有一条既严守秘密又泄露秘密的通道,进入人的灵魂和意识的最深处,使痛苦升华并得以放射出诗与思想的光辉。这一点无疑是他最体悟到诗人心灵的地方。
但是,我这个人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通读全文,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看到标题,就想起小时候玩过的摔炮,那是只需要那么随便一扔一摔,就发出“劈啪”的爆炸声,脆响脆响的。而我在通读了本诗集后,确实找到了脆响的感觉,且萦绕于脑际。如:有人说纸里包不住火/那一定是世俗的纸/我看到写满诗的纸上/都藏着熊熊火焰。如:东海岸和西海岸见不到面/可水底下的土地/是连在一起的/多像一场隐秘的爱情。如:传说万圣节的夜晚/鬼会回到人间/而我看的/都是人类戴着面具装鬼。如:参加一个国际诗歌交流会/我听到一半就离席了/不是早退而是听不懂/我不允许自己不懂装懂。如:那么好的月亮圆着圆着就缺了/那么白的荷花开着开着就枯了/那么锋利的刀刃闲着闲着就锈了/那么豪迈的语言说着说着就假了。
一句话:诗集中的诗句,如梵音缭绕,久久不绝,是生活的也是哲理的!
(《脆响录》 商震著 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