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3月2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歌中的盛唐景象
——谈谈《去唐朝》(三卷本)

  拜根兴

  摆在读者面前的近百万字的煌煌大作,其作者为高级记者、资深电视媒体人常华。常华曾出版《唐诗密码》《宋词密码》《诗词里的中国》等多部专著,多次举办过以“唐诗宋词里的中国”为题的公益讲座,是一位勤恳耕耘有年,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诗人、作家。

  和常华认识相对较晚。记得2019年元月末收到常华发来的邮件,说是想加入中国唐史学会,介绍人是著名唐五代史专家、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杜文玉教授。从邮件中得知常华大学时就出版过《唐诗神韵》一书,后来专注于“以诗证史”,开辟网络论坛专栏,和网友互动,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粉丝受众,在网络新媒体领域极具影响力。

  当然,在此也应提及常华的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常万生教授毕业于东北师大历史系,出版有《女皇武则天》《口蜜腹剑李林甫》等十余部著作,在学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著作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

  我本人喜欢学界同仁们的跨界研究,因其看问题的视角超乎寻常,论证思路也别出心裁,故往往有惊人的见解观点出现。

  今年四月初,常华和我联系,并通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部寄来他的新作书稿,说是书稿准备出版,希望我审校稿件,当时感到有点为难。其一,本科、硕博生授课时间紧张,学会事务及其他杂事繁多,没有整块时间审阅书稿。其二,书稿以唐诗为主线素材,探讨唐代历史发展演变之规律,审视唐代文人的文化心理和精神轨迹,唐代民俗礼仪和世风流变,而我虽在以往的研习中对唐诗、唐代诗人行迹也有涉猎,但要说研究根本谈不上,所以存有顾虑。

  然而,常华打电话一再坚持,出版社编辑也耐心有加,我虽推辞再三但难能脱手。

  在看完书稿后,我愿意和读者朋友分享我的读书体会。纵览全书,我认为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全书分三卷:第一卷在讲唐史过程中穿插诸多唐人诗歌,以诗证史,颇多新意;第二卷从唐代诗人以诗作感应波诡云谲的时代风云,透视体察他们的宦海沉浮、人生旨趣,探讨唐代文人的文化心理和精神轨迹;第三卷从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式的唐诗中,找寻开放包容政策层面下大唐帝国多文化交融的现场密码,以及赋予帝国子民丰富多彩的礼仪风俗空间。通过上述三者的铺垫,作者力图展现历史兴衰中蕴含的诗韵、悲欢离合中富有的家国情怀,更有近三百年大唐芸芸众生的群体风尚,是一部区别于现有学界诸多唐史撰述的别样的唐史研究著作。

  第二,众所周知,“以诗证史”为史学大家陈寅恪所首创,史学研究的新渠道由此肇启,为学界所敬仰和赞赏。区别于历史学者史料的旁征博引,本书作者以唐诗作为透视探讨唐代历史文化的得力抓手,发掘唐诗中特有的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追溯唐王朝的兴衰演变历程,寻觅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蛛丝马迹。如作者引用李世民《望送魏徵葬》《出猎》两首诗,阐述贞观之治开创者唐太宗李世民理政前后的差异,对帝国大厦形同天壤之别的影响;引用杜甫《忆昔》、李商隐《思贤顿》两诗,反映唐玄宗不同时期的作为。

  第三,全书的叙事风格也很有特点。因为作者专注于唐宋文学,不仅对唐诗发展演变历程颇多心得,而且对整个唐代历史多有爬梳,故而行文中以文学的语言阐述历史事件,用语也有别于一般的历史著作,读起来别具趣味和吸引力,有的章节用引人入胜来形容丝毫也不过分。同时,作者善于用优美并富含哲理的语言,分析历史事件涉及的人物心路历程,使读者对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有更深入的认识。

  从上世纪末迄今,在唐都城长安、东都洛阳周边,以及其他唐人活动区域,考古工作者们发掘清理了数以百计的唐人墓葬,唐人墓室壁画、志盖、志石、其他随葬品等考古资料不断出土面世。如果说能对本书提出一些建议或意见的话,笔者认为,作者可依据所述内容,在本书的某些章节穿插一些考古文物图片、地理分布图表,做到图文并茂,必然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增强论述的力度,有利于读者理解书中所论。

  期待作者再接再厉,继续发掘唐诗中无穷无尽的闪光点,咏唱大唐开放包容编织出的繁荣昌盛,出版更多文史兼备的高质量著作,服务读者,造福社会。

  (《去唐朝》(三卷本) 常华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