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市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3月22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整合“三资”,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屋场合作社+经营主体”聚合发展——
娄星区“姚桥经验”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小平 李梅花

  通讯员 陈峰 邹国栋

  娄星区蛇形山镇姚桥村山枣屋场是湘中典型的农户聚居地:68户村民依山建房垦地,屋场前是梯次分布的水田旱土。这些田土,面积大不到一亩,小不足一分,是村民的主要耕地。故土恩深,却不易实现规模化耕种,农民增收成为多年难题。

  2021年下半年,姚桥村以屋场为单元,整合“助农资金”激活“屋场资源”,形成“集体资产”,通过两次土地流转,招引经营者“拎包入驻”,带动农民稳定增收。

  第一次流转:200块小丘聚变成百亩大丘

  3月18日,柳树吐绿,山枣屋场的100亩蔬菜基地,村民李田娥和十多位邻居分组铺盖滴灌带、地膜,种植辣椒苗。不远处,翻耕机隆隆作响,来回穿梭。

  “山枣屋场原来有200来块丘田,高低错落,每丘都有名号,樟树丘、弓背丘……现在变成了一块平整的‘百亩大丘’。”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张辉兵走在3.5米宽、堆放着菌菇有机肥的“田埂”上,向记者介绍大丘的变化。

  “区委书记李彦文多次来姚桥调研,反复听取村民、干部意见,鼓励以屋场为单元,发展屋场合作经济。”村支书宋友初介绍,“新模式第一步,屋场党小组组织召开屋场理事会,利用土地确权成果,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组建屋场合作社,流转给村集体。”

  2021年,村集体整合产业发展等助农资金,硬化村组公路,修整水渠山塘,把200余块小丘田地平整成100亩大丘,把田埂升级为机耕道。

  第二次流转:百亩大丘蝶变成“生钱”的资产

  山枣屋场的土地在流转中提质。第一次流转,土地平整了,基础设施建好了。第二次流转,100亩大丘蜕变成“生钱”的资产。

  2021年11月,娄底农康农业公司负责人罗建兵带着资金、技术和团队“拎包入驻”,从姚桥村流转山枣屋场的百亩大丘。“从村上租地,不担心村民退租涨价,公司可一心一意谋发展。”罗建兵说。公司与村上签了15年合同,合同期内为集体创收90余万元,为村民增收45万余元。年底,公司还将流转100亩,打造蔬菜种植、加工、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产业园。

  土地流转后,村民能获取租金、分红,还可在基地务工,收入大幅增加。村民曾建华说:“我家2亩多地流转,薄地变成‘生钱’资本,加上每月薪资2000元,年保底收入2.4万元。”

  “姚桥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屋场合作社﹢经营主体

  姚桥村共有2560亩耕地,已流转水田1200多亩、旱土400亩,引入2家农业公司,还有1家也将入驻。村集体收入从2019年的“0”增至今年的14万余元。

  “姚桥村整合‘三资’,打破村组、田埂隔阂,在流转中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把土地变成具有增值力的村级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长期受益。”蛇形山镇党委书记刘周光说。

  娄星区委书记李彦文介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姚桥模式”通过屋场理事会的民事民议,通过屋场合作社把村民变股民,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屋场合作社+经营主体”聚合发展,构建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电商销售、休闲农庄、文旅康养的产业格局,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