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
《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强调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使长株潭都市圈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和黄金期。“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如何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笔者认为,要以“十同”为引领、“创新”为动力、“互补”为基调,提升长株潭整体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为促进中部崛起提供新引擎,引领湖南高质量发展。
“十同”为引领,夯实建设长株潭都市圈基础
根据《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十同”即规划同图、设施同网、三市同城、市场同治、产业同兴、创业同为、开放同步、平台同体、生态同建和服务同享。“十同”要求,既是长株潭一体化的目标,更是如何实现一体化的具体路径。
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打造湖南城市建设靓丽名片。“十同”的关键是规划同图,以此让长株潭都市圈建设一体推进,避免各自为战。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才能设施同网、三市同城、生态同建、产业同兴。当下,应以三市主城区互联互通为关键,加快三市对接主干线建设,建成通车芙蓉大道、洞株路、潭州大道等快速化改造工程和轨道交通西环线,加速形成长株潭“半小时交通圈”。
二是要促进发展协同,加快形成开放包容的现代化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必须注重协同发展,让山水洲城和湖湘文化共融、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三市人民。这就需要市场同治、创新同为、开放同步、平台同体、服务同享,进而把长株潭打造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加快在医疗、教育、就业服务、安全、环境等领域推广智慧化应用场景,真正让三市融为一体、开放有序、共生共荣。
“创新”为动力,激荡建设长株潭都市圈活力
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必须依靠创新,这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解决长株潭都市圈建设难点、痛点的关键之举。
一是要创新运行机制,让长株潭合作对接顺畅。体制机制创新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是国家战略,三市的党委政府必须创新运行机制,从大局出发,为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畅通渠道,让三市合作快速跑起来、各要素充分动起来。要在“联席会议制度”运行机制基础上,继续探索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方法路径,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推进的强力机制,让合作对接顺畅、运转高效。
二是要创新共享机制,让长株潭共赢成为常态。一方面,三市在成本投入与利益产出上需寻求“最大公约数”,进而调动三市的发展积极性,实现良性竞争。另一方面要加快公共服务的资源优化配置,让三市人民安居乐业。目前,长株潭三市住房公积金实现互认互贷,这是一个积极信号,其他公共服务也需快马加鞭。
“互补”为基调,提升建设长株潭都市圈水平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进而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同样如此。
一是要集中力量,打造核心竞争力。区域与城市的竞争,主要就是都市圈的竞争。因此,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必须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打造都市圈核心竞争力。比如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江新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为载体,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着力培育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为主的世界级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以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显示功能新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储能材料为主的世界领先高科技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二是要优势互补,助推差异化发展。当前,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株洲的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湘潭的新能新材和电机电控电传动产业,都有各自的发展优势,长沙麓谷创新谷、株洲中国动力谷、湘潭智造谷正成为中国制造新名片。所以,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中,应该找准各自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在此基础上协同合作,形成合力。比如,长沙雨花经开区与韶山高新区就打造了全省首个“飞地园区”,该园区研发总部、主机生产在雨花,生产、配套基地在韶山,既化解雨花经开区用地指标不足矛盾,又填补韶山高新区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空白。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长沙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