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迎着春风向未来

第03版
迎着春风向未来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3月1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谭谈:惟愿书香润故园

  马珂

  由湖南美术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晚晴书屋》摄影集,装帧精美,以丰富的纪实摄影作品及文字,记录了著名作家、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主席谭谈耗时两年,在涟源老家为父老乡亲建立文化活动中心,让书香滋润故园的历程。

  熟悉谭谈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长期热心公益事业和文化扶贫的人。曾将自己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小说稿酬寄回家乡用于缓解抗旱之急,并与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水运宪、蔡测海一道,历时三个月,走访二十一个贫困县的一百零八个贫困村,实地调查当地情况,收集相关数据,为省政府提供精准的扶贫依据。

  致电谭老聊起晚晴书屋,他笑称这是一件自己最感到满意的事情。在全民阅读日益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撑时期,他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为家乡创建起一座文化活动园地,也算以书香为礼,给予父老乡亲的一点回报。

  谭谈本名谭达成,家乡在涟源市桥头河镇曹家村,村前村后都是大山。家境贫困,他儿时每到开学,母亲就要为几块钱的学费东拼西借。进入初中后,家里实在无法承担起他继续上学的费用,只读完初中一年级的他只好辍学回家。十四五岁的年纪干不了重活,便去道班帮忙锤石子。

  1959年,他决定离开村庄外出闯荡,背上几件衣物步行到距家五十余里的涟源钢铁厂求职,因未成年没被录用。后来他多报了年龄,进入涟源一家县办铁厂当起了翻砂工。领到工资后,他去当地书店买回一本长篇小说《红旗谱》,从书本里,他发觉里面竟然还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从此他与书结缘,一发工资就去书店。书把他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也让他忍不住提笔写起了文学作品。

  以谭谈为笔名公开发表作品,是他参军进入部队之后。他写了篇题为《听到故事之前》的小说,投寄给了《解放军文艺》并得以发表。随后,他相继在《解放军文艺》《收获》《儿童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大量作品。真正成就谭谈文学事业的,是转业后的矿山生活。他在《芙蓉》杂志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山道弯弯》,一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并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从事文学创作以来,谭老已出版了大量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集及12卷本《谭谈文集》,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等。从一名仅读到初一的翻砂工,成为湖南当代文学的领军人物。

  真、善、美是人们生活中所崇尚的道德品质,也是评判文学创作的价值标准。谭老的作品,始终把真、善、美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文如其人,生活中的谭老,本身就是一位求真、求善、求美的人。在与谭老的接触中,他的低调谦和一直为圈内人所称道。在谭老的人生历程中,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在与乡亲的接触中,早就有了“扶贫先扶智”、在乡村创建书屋、送书下乡的想法。1997年,谭老通过多方努力,在涟源市白马镇田心坪村建立起“作家爱心书屋”,汇集了4万多册图书。随后,谭老又在湘乡、双峰等市县的14所中学创办了爱心书柜,把浓浓的书香送到农村和学校。

  2017年,年过七旬的谭老再次发力,与老家的亲人商议,捐出祖屋地基,并通过变卖家产等方式,捐资、筹资上百万元,在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下,历时两年,于故园曹家村创建起一座农民文化活动中心。中心由“晚晴书屋”“晚晴广场”和“晚晴诗湖”组成,建筑面积达2600平方米。是一座集阅读、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综合场所,堪称当地乡村振兴工程中文化振兴的一大亮点。

  谭老的善举,日渐改变着故园乡亲的生活方式,曹家村农民活动中心的建成开放,让宁静的小山村从此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夜幕下,村民们汇集在一起唱歌跳舞;雨雪天,书屋里聚满读书的村民。氛围热烈而又温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