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迎着春风向未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迎着春风向未来

第03版
迎着春风向未来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3月0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攻关农业中国“芯” 打赢种业翻身仗
——湘琼鄂三省代表委员共话“种业振兴”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利飞 黄晗

  海南日报记者 傅人意 邱江华 徐慧玲

  通讯员 何川

  湖北日报记者 杨宏斌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湖南、海南和湖北三省在种业发展创新上各具特点与优势。全国两会期间,湖南日报与海南日报、湖北日报联动,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话“种业振兴”,畅谈合作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吴金水:

  乘势而上为种业创新作出湖南新贡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全国两会期间,湖南代表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6件集体建议,其中1件就是关于支持湖南牵头组建生物种业国家实验室的建议,聚焦提升我国生物种业核心竞争力。

  3月4日,记者围绕种业创新等内容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金水。长期从事土壤和农业环境治理方面研究的吴金水,曾连续多年就农业领域的有关问题提出建议。

  “湖南是农业大省和农业科技强省,具有建设生物种业国家实验室的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吴金水认为,湖南省牵头组建生物种业国家实验室,在领军人才、种业基础、研发能力、区位等方面都具备突出优势。

  湖南聚集了以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及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少军、刘仲华、柏连阳、单杨、吴义强等8位院士为代表的4000多位种业科研人员,拥有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12个国家级种业相关创新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种业创新平台数量名列国内前茅。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湖南掌握水稻育种、辣椒杂交制种、鱼类育种等领先国际的重大关键技术。

  “湖南省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各大农业科研单位之间联系密切,创新网络坚实。”吴金水介绍,通过平台共建、项目合作和人才技术交流等方式,湖南种业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校都建立了紧密联系并开展了深入合作,在海南等地建立了一批繁育基地,形成了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内国际种业科技协同创新网络。

  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包括湖南在内,已有多个省份明确提出或正在谋划创建国家种业实验室。

  湖南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岳麓山实验室,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实施《岳麓山实验室建设方案》,长沙总部集聚区建设全面启动。计划2022年至2025年投入100亿元,集聚区建设40至50万平方米以上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5大功能研究部、9大公共创新平台、15个品种创制中心、6个成果转化中心和一批科研试验基地,到2030年集聚3000人以上的高水平人才团队,打造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生物育种科学研究、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重大战略品种培育、高水平种业创新人才聚集“四个高地”。

  “产业集群搞上去了,种业集群才能做大做强。”吴金水表示,当前,我省可以借鉴华为等企业发展模式,打造产学研联盟,进一步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农业产业集群促进种业集群发展。

  种业行动

  湖南:加速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种业是湖南农业的一个标志,打造种业创新高地,是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我省农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我省以种质资源保护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关键,以供种安全为底线,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以净化市场为保障,强优势、破“卡点”、补短板,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种业提档升级,开创了现代种业建设新局面。种业领域院士和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居全国前列,杂交水稻育种与应用技术稳居国际领先地位,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成为全国标杆。

  目前,湖南全面抓细抓实各项工作,全力推动我省种业上新台阶。一是将资源普查作为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加强种质资源普查保护,夯实品种创新基础。二是围绕保障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组织重大良种协作攻关,培育优势特色良种。三是将培育龙头企业作为种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扶持种业企业发展壮大,做优做强产业主体。四是高标准规划建设良种育繁基地,实现“藏种于地”,提升供种保障能力。五是打造科研攻关核心平台,以平台为支撑,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六是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开展种业市场专项整治,提升管理服务能力水平,优化种业发展环境。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谢京:

  打造“南繁硅谷”种业创新策源地

  种子既是农业生产链的源头,也是价值链的源头。如何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进一步推进种业振兴?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科技厅厅长谢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种质资源引进和保护,要充分发挥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作用,建立种质资源引进绿色通道,加强种质资源引进中转生物安全防控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快组建种子国家实验室,打造“南繁硅谷”种业创新策源地;建立全国统一的种质资源数据库,加快实现共享利用等。

  谢京认为,目前虽然我国加大了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力度,进步很明显,但仍有差距。一是引进的种质资源不多,国际种质资源比例低,难以培育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品种。二是我国种质资源鉴定多分散在各科研院、高校等单位,利用率不高。我国现保存的种质资源系统开展基因型与表型精准鉴定的资源数量不足10%,可利用性状深度精准鉴定不足,导致种质资源数量丰富的优势与育种可利用亲本材料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全国统一的种质资源数据库尚待建立。全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一个资源、一个名称、一个指纹、一套表型、一个标样”的种质资源数据库,造成种质资源分散、资源信息不全,且无法有效共享利用的窘境。四是高水平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亟待建立健全。

  谢京建议,一要加大种质资源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作用,建立种质资源引进绿色通道,加强种质资源引进中转生物安全防控设施建设,探索加入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审议通过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加强与种质资源起源地及多样性富集国家的国际合作,加大国外种质资源惠益分享与引进力度。二要加快组建种子国家实验室。发挥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和海南自贸港的独特优势,建设种子国家实验室,打造“南繁硅谷”种业创新策源地,针对种质资源开展全基因组扫描分析、精准鉴定基因型等研究,建立种质资源的基因辞海,深度发掘关键基因和等位基因,为种业科技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提供根本保障。三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种质资源数据库与资源检索平台。通过全国性种质资源数据保存分析查询平台,实现特色和优异资源多年多点表型以及基因型信息的存储、整合、分析和查询;完成种质资源性状和基因型数据输入、标准化和安全保存,整合多组学数据实现数据检索;通过组学分析技术集成提供标准化的数据分析服务,使种质资源数字化。

  种业行动

  海南:“南繁硅谷”建设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近年来,海南积极推进南繁科研育种由季节性加代繁育向常年种子研发、由单纯育制种向种业全产业链、由分散科研向集群协同、由南繁事业向南繁事业与产业并举转变,“南繁硅谷”建设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海南不断加强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平台和配套设施建设。三亚、陵水、乐东26.8万亩国家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已建成24.26万亩高标准农田,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一期工程已投入试运行。目前,已有90余家南繁单位入驻三亚、陵水南繁配套服务区。加速整合种业创新平台。南繁科技城已建成或开工建设精准设计育种中心、南繁作物表型鉴定平台、三亚南繁科技众创中心等平台,总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

  海南大力推动要素聚集,加速推进创新主体落地。中央编办批准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南繁育种研究中心已在南繁科技城挂牌,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中国水科院海南创新院等16家地方法人机构落户。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崖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通过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在各项政策的吸引下,已引进隆平高科、中国种子集团、德国科沃施(KWS)等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20余家;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已迁入南繁科技城,国内基因编辑产业化领域龙头企业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南繁科技城设立合资公司。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沈艳芬:

  做强种业,让“中国芯”产出更多“中国粮”

  如何振兴种业,让种子装上更多“中国芯”?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州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沈艳芬表示,种业振兴,源头在保种护种,基础在科技创新,关键在强企兴企。

  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正成为新风口。沈艳芬认为,种业振兴,源头在保种护种。我国保存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但是资源的精准鉴定还不到10%,同时,存在现有资源遗传基础狭窄、消失风险加剧等问题。没有丰富的种质资源,种业创新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加快资源普查收集保护、健全完善资源保护体系,加大种质资源鉴定挖掘、开发利用,让资源动起来、用起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种业优势,下好种业发展先手棋。

  沈艳芬认为,种业振兴,基础在科技创新。种业的生命力在于原始创新。长期以来,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原始创新源动力不足,大量“换个车灯就是辆新车”的所谓新品种层出不穷,品种同质化问题突出,突破性品种缺少。要结合我国农业产业重大品种实际需求,围绕重点品种、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深化科企对接,加强种业基础与应用研究,抓紧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采取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科研机制创新,做好农业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构建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要推进种业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实施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违法行为,推动现代种业“保、育、繁、推、管”全产业链发展。

  沈艳芬认为,种业振兴,关键在强企兴企。她说,我国种业年产值约1200亿元,却有近6400家持证种子企业,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有384家,仅占6%,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加快实施企业扶优行动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一招,必须把种业企业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运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市场竞争力的种子行业“领头雁”,稳住制育供种基本盘。

  沈艳芬表示,种业是一个立足高科技、依靠高投入的产业,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种业振兴工作,去年2月,由省政府批准,依托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建立洪山实验室,重点聚焦现代生物技术前瞻性基础研究以及现代种业绿色健康发展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问题。去年6月,农业农村部和湖北省政府签署了“共建湖北洪山实验室战略协议”,目前该实验室开放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正在形成,集聚了大批高层次人才,通过先期建设探索,已为生物种业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种业行动

  湖北:奋力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近年来,湖北省现代种业产业链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农业种质资源保有量居全国前列,种业科研实力全国靠前。

  2021年,湖北农作物种子推广面积达4276.5万亩;年末能繁母畜、在产种禽存栏量共达1098万头(只);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4个;种业产业链总产值达184.3亿元。

  目前,湖北省锚定种业振兴和种业强省建设目标,奋力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出台《湖北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和《湖北省“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重要文件,构建了促进种业振兴的制度框架。

  强化资源保护利用。湖北在全国率先完成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任务,向国家提交资源3430份;畜禽、水产种质资源面上普查率达到100%;公布了50家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其中12家被确定为国家级保种单位。

  强化育种创新。湖北自主研发的MNP分子检测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华夏香丝、两优1314等优质、高产、多抗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目前,湖北省同时在建的良繁基地项目10个;新建的罗田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面积达1200亩。湖北还遴选2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链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和部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立企业培育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