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民
年少时我就对湖心向往之。
小时候住在外祖母家,屋后有许多宽大的水塘,当时误以为就是湖。最高兴的是在长辈们的带领下,到被我误以为湖的水里捕鱼捞虾,或捞水草。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湖就是一片可以捕鱼、捞虾,藏有许多童趣的地方。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特别是到了国内一些知名湖泊考察,对湖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到鄱阳湖,品《滕王阁序》,听渔歌唱晚,赏水天一色,感受到湖的万般风情;到洞庭湖,读《岳阳楼记》,看一碧万顷,观万千气象,感受湖的忧乐情怀;到昆明湖,吟对联长诗,看湖上风来,忆千年往事,感受湖的历史底蕴。这些阅历,使我对湖承载的丰富内涵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也勾起了我对中外湖进行比较的愿望。访问芝加哥,给我提供了一次感受国外湖的机会。
芝加哥是全美第三大城市,使这座城市熠熠生辉的离不开环绕在她周围的密歇根湖。密歇根湖是美国第三大内陆淡水湖,水域面积约为5.8万平方公里。在1848年以前,密歇根湖与外界河流、海洋是不相通的。芝加哥从1825年就开始修建伊利运河,想与纽约沟通,而后又修建了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20世纪50年代,美国与加拿大合作,又开通了圣劳伦斯海道,使大西洋与密歇根湖连在了一起。因为这些运河,使地处内陆的芝加哥成为美国内陆最大的港口,因为她与大西洋连通,又可以称之为美国内陆的海港。芝加哥因此也成为美国水陆交通的枢纽。
我们是中午到达这里的。那天密歇根湖阳光和煦,在习习微风中我们登上了开往湖中的考察船。在一阵急促的“哒哒哒”的机器轰鸣声中,考察船驶离了码头,在运河中缓缓前行。这条运河连接密歇根湖与伊利湖及大西洋,自密歇根湖经过运河前往伊利湖,中间要穿过芝加哥城。据同行的当地人介绍,原来运河河床比密歇根湖高出许多,运河水就往密歇根湖倒灌,在当年人们不重视废水处理的情况下,城市的生活废水和各种工业排放的废水也随着运河排入了密歇根湖。眼看着偌大的洁净的密歇根湖将被污染,时任芝加哥市的市长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将运河河床挖深,让密歇根湖水流经运河,再经伊利湖向大西洋流动的方案。正是市政当局采纳并实施了这个措施,才有了今天流经芝加哥城区的密歇根运河。
船载着我们逆着密歇根湖水流的方向前行。清澈的湖水流过这座城市,让这座城市有了灵性。运河河道不宽,大约几十米,两岸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我们穿行在河道中,仿佛是穿行在高耸入云的建筑群中。这条运河有百余年,也承载和见证了这座城市建筑物百余年的风风雨雨。行进在这条河道上,可以清楚地看见芝加哥市的摩天大厦,尤以西尔斯大厦和阿摩科大厦为代表。据说,这两座摩天大楼分别达到443米和346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在全球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四。不仅如此,沿着运河在城中穿行,还可以领略其他高楼的风采。如那栋36层哥特式建筑,是驰名全球的芝加哥论坛报大厦;还有那栋高260米,共60层的建筑物,是芝加哥第一家银行大楼,在1969年竣工时,号称是世界最高的银行大厦。更引人注目的一栋高大的建筑物上,有四根天线高耸入云。这不同凡响的造型,展示了这家公司的不同凡响的身份,它就是赫赫有名的波音公司总部大楼。据同行的当地人介绍,芝加哥40层以上楼厦就有50余座。这些高大的标新立异的摩天大楼,就像一座历史与现代结合的永不落幕的建筑博览会。
考察船在运河上缓慢移动,隔了不多久就要穿越一座铁桥。我们从桥下驶过,看见这些百年以上的钢桥,显得凝重大气,从桥下可以清晰地看见每一个铆钉都那么完整。桥上川流不息的汽车和人群,构成了这条城中河上最具特色的场景。有人作了统计,整个芝加哥市共有这样的铁桥85座,它们将城市东西两块连成了一体。
考察船不一会儿驶进了船闸。这个船闸将密歇根湖与运河隔开。我们由运河进入密歇根湖时,前面的船闸关闭,待我们的考察船进入船闸后,靠近运河的船闸关闭,靠湖的船闸缓缓打开,让湖水流进来。我们站在船的前舷甲板上,看到深绿色的湖水缓缓由1米高的平台流入船闸之中,船闸水位与湖面相平的时候,船闸完全打开,我们的考察船便缓缓驶入密歇根湖了。
我们走上考察船最高一层甲板上,极目远眺,一幅壮丽的画面映入我们的眼帘。望不到边的深绿色的湖水从天边层层叠叠的舒展而来,湖上的风卷起阵阵波澜,仿佛要将我们的五脏六腑都洗得干干净净。天上云彩团团锦簇,与湖面相接之处又露出一片碧蓝碧蓝的颜色。空中不时有鸟儿在飞翔,发出阵阵啼叫声,更衬托出了湖面的空旷。我眺望凝视了大约十来分钟,完全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住了,几天长途旅行带来的疲倦被一扫而光。
这次考察密歇根湖以及与此相关的密歇根运河,时间虽短,但给人的收获是很大的。我感到:密歇根湖由一个内陆湖拓展为海洋的一部分,使芝加哥市成为美国内陆最大的港口城市,并跃升至全美水陆交通的枢纽,从而造就了芝加哥市今天的繁荣。与我国一些湖泊相比,这里的湖虽然少了一些人文历史底蕴,但工业化气息浓,交通便捷,从而形成了她显著的工业化和实用性的特色。我想,这大概是中外湖泊区别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