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德
所谓“理论的创新”或“创新的理论”,从语言文字上来说,就是由“理论”和“创新”两个单词组合而成的。而从字面上来说,“理”原本指“玉石的纹路”,可引申为物的纹理和事的条理,“理者,成物之文(指规律)也”。如此,“理”实质上如同玉石的纹理,就是我们常说的规则规律。而这里的“论”作为动词,就是探索、阐释和述说。所以,“理论”就是探索和认识事物的真相真理,阐释和述说事物发展的规则规律。而关于“创新”,在这里从字面上来说,则纯粹是个动词。“创,始造之也”;“新,与旧相反”,本义是指“用斧子砍伐木材”,可引申为“刚来才有也”。“开创则更定百度。尽涤旧习而气象维新”。因此,“创新”实质上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经常性的修旧、提升和超越的起始活动。
然而,从学理上说,大凡真正的理论,不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人文的,都是科学真理。理论作为一个单列名词,其实是人类对宇宙间万事万物本原精神创造活动的积淀与结晶;而创新作为一个组合动词与理论摆在一个层面,则是科学理论的内质与灵魂,且无时无处不在运动、发展和变更着,可见理论和创新有着固有内在关联,由此可以归纳出“理论的创新”和“创新的理论”两个逻辑联系密不可分的且可以互为转化的概念。我以为,今天我们所说的理论的创新是对理论的不断矫正、修补、发展和完善,是新的理论的构建过程;而创新的理论是在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时代主题并且坚持和回应时代主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意义的概念、范畴、判断、命题和原理,并以逻辑的力量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新的理论形态和理论体系。理论的创新是过程,创新的理论是结果,没有理论的创新便没有创新的理论,创新如同一根红线,永恒地贯穿在理论的形成、发展、成熟和创立的过程之中。“创新”是理论创新和创新理论这对概念的关键词。如此,有必要对“创新”进行深入探讨和认真研商,以期使之更科学、更接近真理。
“创新”具有绝对性。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思想和理论都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立足于时代与实践的结果,都是由时代和实践所决定的。作为条理化、系统化、逻辑化了的思想认识,理论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孕育、分娩和脱胎,实践的广度和力度决定了理论的高度和深度。社会实践总是处在瞬息万变之中,显得多姿多彩,实践的丰富性就决定了理论创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而当这种理论创新达到一定的阶段和程度时,也就必然会形成一种新的理论形态,或说创新的理论。这种理论形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绝对性和一定的稳定性,当然这也只能是相对的,因为世上没有绝对不变的东西。同时,理论只有紧扣时代主题、踏着实践节奏,不断进行创新,才能“高扬”理论引领实践、指导实践这面旗子,充分显示科学理论的号召力、影响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创新”具有普遍性。理论创新的普遍性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指理论创新的覆盖面。所有理论都需要创新,不存在不需要创新的理论,如果理论不创新,就必定僵死出局;二是指理论创新的涉及面。创新涉及理论的方方面面,事事要创新、时时要创新、处处要创新,不可留空白,不能有死角。也就是说,理论创新具有非排他性。德国许多古典哲学家迷恋于自己创建的所谓哲学体系,排斥、拒绝外界能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最终在自我感觉良好中终结了其哲学体系,吃下了否定理论创新的苦果。问世于十九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犹如一道耀眼的闪电,照亮了世界人民的心灵,交给了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其无与伦比的科学性、动态性、知识性、开放性、人本性永葆自身的强大生命力,时至今日仍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体,都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并确认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就是唯物辩证法就是绝对的科学真理,但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当作绝对真理、万能钥匙和灵丹妙药,而是“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始终用宏大的视野、发展的眼光、开放的胸襟和辩证的思维看待、判断和评估自己的理论,反复强调这一理论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也说,“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既然马克思主义这样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科学理论都没有穷尽真理,都具有思维的非至上性和时代的局限性,都需要在变化着的实践中不断地创新,那就说明理论创新极具普遍性,甚至可以说无一例外。
“创新”具有规律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创新如同世间的万事万物也有其内在的规律。顾名思义,创新是通过不断的量变到突破原有的质变或者说部分质变使然,而不是换汤不换药的表面文章;是改变事物状态的化学反应,而不是机械位移的物理变化;是从内容到形式的改头换面,而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是富有批判、否定、怀疑特质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而不是循规蹈矩的照抄照搬;是框架、体系的重构,而不是概念、范畴的堆砌;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认识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标新立异和头脑发热的胡思乱想。归根到底,创新的最初动因在于实践的发展和变化,实践活动每发展一步,理论创新就要跟进一步。围绕时代主题、结合生动实践,吸收过往基本原理,不断概括出新的思想观念,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这就是理论创新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这也许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否定之否定”吧!
“创新”具有阶段性。实践的发展总是遵循着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质的升华亦即量变质变规律的内在逻辑,无论是落后于实践的思想保守,还是超越实践的思想激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而创新与解放思想几乎是同义词,都是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尊重实践,实践至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实践处在量的积累阶段时,往往也就孕育着理论的创新;而当实践处于急剧变化的质变时刻,便需要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实践的深刻变化必定形成新的时代主题,而面对新的时代主题,总会感到原有的理论概念不好用,原有的思维方法不够用,原有的个别论断不能用,这就需要突破条条框框,创新概念、创新方法、创新命题,从而呈现出阶段性的创新理论。自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而诞生马克思主义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传播以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先后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至今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无不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的要义和特色。
理论创新应是全方位的,包括理论宣传同样需要创新。党报、党台、党刊、党网、党社如何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是党赋予的神圣职责,也是创新的现实课题。可喜的是,湖南日报自创办之日起就以“喉舌、耳目、工具、阵地”为要,在这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6年前,还创办了《理论对话》栏目,就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和创新理论成果进行广泛研讨和宣传。该栏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问题意识,结合时代主题、热点话题、理论课题,主动策划和遴选出一些为社会所关注的题目进行解读和问答,用以宣传理论、启迪思维、资政育人,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点赞。希望《理论对话》栏目越办越红火,奋进新时代,迈向新高地。
言不达意,是为代序。
(作者系湖南省委原副书记,本文是作者为湖南日报理论专栏“理论对话”文章和部分其他理论文章合集《围炉思语》所做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