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龚柏威
通讯员 赵子豪 谌治方
2月18日,安化县小淹镇百花村。
大雪刚过,天地间一片素白。80后“湖南省十佳农民”李昌瑞在APP上查看种植大棚的情况,一切无恙,接着拨了通电话:“家里下新春第二场雪了,瑞雪兆丰年,今年预计又是个丰收年。”
与李昌瑞通话的是他在深圳发展的老乡朋友。不久前,李昌瑞将省委宣传部驻安化对口帮扶工作组、安化县委宣传部主编的《我心归处是安化》一书快递给他,“书里返乡能人的故事,感动了我,相信也会感动他。最是故乡能创业啊!”
2014年,时年32岁的李昌瑞从“生意已风生水起的深圳”,回到他“曾经一心想走出去的大山”,前后投入4000万元,生产绿色农产品。这些年,仅百花村及附近几个村,就有十多位能人回乡,养殖对虾、建生态猪场、创办茶厂……
近年来,安化大力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5年来共引进项目156个,总投资648.97亿元,其中乡友回乡投资占比超60%,形成了独特的“安化现象”。
梅山文化作旗帜 念兹在兹的乡愁
离开东莞前一晚,李良轩和一个在南方做媒体的老乡朋友喝了个痛快,那天他们只有一个话题,“尽早回去,不做家乡陌生人。”
在东莞,李良轩在某台资企业任副总经理,管理上千人的团队,年收入几十万元。2013年,李良轩回到家乡安化县大福镇,创办了一家材料公司,积极宣传推广梅山文化,如今是梅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良轩回乡并非一时冲动,在南方打拼时,他就自费运营了宣传家乡的网站,成立商会,总希望为家乡多做些事,“我是个典型的安化人,一个梅山蛮子。”
安化古称梅山,自宋建县以来,风气大开、英才辈出,涌现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和现代风云人物,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是面旗帜,”安化县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朱向阳说,以乡情乡音乡韵为纽带,安化每年赴广东等地招商,组织开展返乡座谈会;拍摄《中国梦·安化情》电视专题片,讲述好“安化故事”;大力表彰返乡创业突出代表,激发乡贤回报桑梓的情怀。
能人回乡,又进一步弘扬了“梅山文化”。冷市镇人黄郎云创立安化县茶香花海生态体验园有限公司,投资5.4亿元,建设世界一流的生态观光茶园,建立梅山文化博物馆和茶文化研究院;滔溪镇人姚社初斥资15亿元打造百花寨茶旅文康一体化开发项目,重点挖掘当地历史资源、修复历史遗迹,传承山寨文化、梅山文化;仙溪镇人张青娥在湖南大学陈飞虎教授帮助下,投资2亿元,在古梅山文化发源地仙溪,打造中国梅山文化园,被列入湖南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能人返乡的故事进一步丰富了“梅山文化”的精神内涵。打开《我心归处是安化》,一股“富而思源,回报桑梓”之情跃然纸上。姚社初说:“作为一个安化人,喝着家乡的水、家乡的茶长大,谁不希望家乡好?家乡发展得好,受益的不仅仅是家乡的人,在外地的安化人也同样感到光荣。”小淹镇人李云投资1.2亿元建茶旅文化创业园,被称作“黑茶文化行走的符号”,“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独爱家乡的那杯黑茶。”
朱向阳说,念兹在兹的乡愁文化不受年龄的限制,安化返乡创业的能人从“50后”跨越到“90后”。
本地资源为基础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2月17日,安化县“裕通永”茶行。
这是一家拥有两百年历史的老茶行,现在是安化黑茶抖音电商直播基地,内设几十个共享直播间,目前共进驻商家2300多家,日均销售超130万元。
2020年,向懿回到家乡建设运营安化黑茶抖音电商直播基地。从种茶开始,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向懿将黑茶产业数字化,不断借助互联网推广销售安化黑茶,2020年,安化黑茶品牌估值由37.13亿元提升到639.9亿元,向懿和团队年销售过亿元。
安化县商务局党组书记伍哲纯介绍,安化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达20多万,其中不少人成为商界能人。能人回乡建家乡,项目紧扣本地资源,涵盖茶旅文、生态保护和种植等,一二三产业全覆盖,为安化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注入力量。
百花寨生态园、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云台山风景区,分布在安化县南、北、西部,呈倒“品”字型,是安化县茶旅文体康一体化的典型代表。3个项目均由返乡能人投资。
大福镇人严汉强曾在中国中航工业集团任电子技术工程师。2013年,29岁的严汉强返乡做粮食种植,成立湖南省丰炜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之后,他根据种植业需要结合自身技术优势,自主研发出太阳能杀虫灯、太阳能路灯、智慧景观灯,目前公司拥有十余项国家专利,跻身“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
据统计,目前安化县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76家,其中超过50%由老乡回乡创办。去年,这些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多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0%。
富民兴业是动力
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李昌瑞14岁离开家乡南下打工,2014年回到家乡,就是想“带乡亲们一起致富”。回乡搞生态种植,李昌瑞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帮助村民增收。同时引导村民制作安化腐乳等地方特色产品,通过合作社销售,开辟更多收入渠道。
这些年,李昌瑞共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366户1065人,帮助贫困户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脱贫户李学文养了50多只土鸡,通过合作社销售,获得1万多元收入,他种的黄桃树每株每年也可赚800多元。
“富民兴业是我回来的动力,也成了公司发展的动力。”李昌瑞说,将返乡创业融入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局,村民增收和企业发展良性互动。目前,他的合作社覆盖3个村,创造就业岗位80多个。去年,公司年产值5000多万元,年利润500多万元,助力百花村农民户均增收6000元。
能人返乡,富兴一方。2013年,肖尚梅回到家乡羊角塘镇建设高标准生态油茶基地,流转1.2万亩荒山林地,种植油茶树120余万株。2016年,建起年产7000吨纯茶籽油的油料加工厂。
肖尚梅的油茶成为当地村民致富“金果果”,解决60余人就业,季节性用工3万余人次,共支付劳务工资800余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安化县油茶种植面积超1.5万亩,成为农民又一致富产业。
得益于回乡能人带动。近5年,安化GDP年均增长6.9%,人均GDP年均增长8.8%。2019年4月,全县14.86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13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亲商安商为关键
最是故乡能创业
2月18日,安化县“三大竞赛”暨产业动员大会召开。会议要求在“放管服”改革、网上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效能监管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形成更加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保持在益阳市营商环境测评中争先抢位的优势。
“返乡能人带着感情返乡创业,我们要带着感情为他们服务。”伍哲纯说,项目落地时做好生产要素、基础设施保证等,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企业遇到困难,尽全力帮助。
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开建后,安化县成立专门的项目指挥部,选派10余名专业人才支持体验园建设,整合资金1.2亿元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迎宾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争取“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试点”等项目12个。县里还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在景区旁,共安置贫困户517户2137人,是我省第二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既解决景区建设和运营的劳动用工,也使搬迁户能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又顾家。
2016年,曾晔回到田庄乡创办安化金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县委、县政府为其在生产用地、金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2020年,在安化县有关部门支持下,金厚生物科技投资成立湖南酶时代生物科技公司,新建一条植物提取精炼生产线,生产高科技含量的新药物中间体。
李昌瑞对这点感受深刻,2016年,一场大水漫灌了他的种植基地,造成损失600万元,当地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帮他弥补损失,并优化水利基础设施。近年,基地年年丰收。
通电话时,听说家中下雪,深圳那位朋友关心地问李昌瑞会不会因雪受灾?李昌瑞把这段经历讲给他听。“寄书也好,讲我的经历也罢,他懂我的意思,新时代的山乡巨变,需要更多人来书写。”李昌瑞笑着说。
■短评
引能人返乡 谋“山乡巨变”
杨兴东
安化能人返乡的创业故事,读起来令人动容、催人奋进。他们,有的放弃大城市高薪,投入几千万元进行绿色农产品开发,有的一片赤诚报桑梓,带领乡亲们奔富路……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心之所向,春之朝阳。
亲不亲,家乡人。安化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有20多万人,其中不少人发展成为商界能人。这些年来,安化县“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取得明显成效。一大批能人回乡建家乡项目紧扣本地资源,投资体量大,既涵盖传统茶叶生产加工、农特产品加工等,又有新材料、茶旅文康、中医药等优势产业,为安化县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出积极贡献。据统计,目前安化县规模以上企业中,超过50%是由老乡回乡创办,这些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0%,形成引人关注的“安化现象”。
喜迎百凤还巢来,投资创业兴家乡。安化的生动实践,正是全省各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真实写照。虎年春节期间,我省不少县市区举行了“迎老乡、回故乡、创三湘”活动。正是在家乡政府的满满诚意、故土的发展前景感召下、吸引下,不少人就毅然回到了“曾经一心想走出去的大山”。这些巨子能人有工作经验、有资金积累,有新技术、新设备,有新理念、新视野,是描绘新时代“山乡巨变”的重要力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外游子对家乡的概念,不再是“模糊的怅望”,而是“此心安处是吾乡”。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自有亲情吸引,更有责任和担当使然。让返乡创业者安心创业,为他们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支持他们走出第一步、做大做强,则是家乡人应有的热情。谁拥有这份主动和自觉,谁就能迎回更多的老乡。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这是明确的要求,更是科学的指导、振兴的希望。
打“乡情牌”、唱经济戏,离不开亲商、安商的举措。良好的营商环境,能释放出“近悦远来、归入流水”的聚合效应。引能人返乡,让其他有志之士闻之而来,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美景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