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2月17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才聚才育才 用才爱才重才

  编者按:

  人才是强省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近年来,省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2月15日召开的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郴州市、永州市、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南农业大学、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作了书面发言,湖南日报予以摘登,敬请关注。

  打造“林邑聚才”升级版

  郴州市

  实施人才新政,以政策引才聚才。打造“林邑聚才”升级版(郴州古称“林邑”),制定出台“人才新政52条”“自贸区20条”和26个配套实施细则,设立1.65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坚持人才服务产业发展导向,实施职教优先战略,建设郴州职教城,成立职教联盟。开展“尊重人才宣传月”活动,让人才诉求直通市委,让人才在郴州得到重视、受到尊重。

  面向大湾区“双招双引”,以项目引才聚才。抢抓全面对接融入大湾区机遇,以人才引项目、以项目聚人才。实施大湾区驻点“双招双引”,在驻粤机构设立引才联络站,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实施产业链精准“双招双引”,编制“产业地图”和“人才地图”,推行“链长制”靶向招商引才;实施干部沉浸式“双招双引”。2021年以来,带动大湾区100余名企业家来郴投资兴业,引进大湾区452个经营团队、1700余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落户郴州。同时,建立郴州优秀人才数据库,在乡村设立“乡贤馆(人才工作站)”,以乡情引人才,引导2.67万名乡贤人才返乡入乡创新创业。

  坚持市场化导向,以平台引才聚才。搭建市场化人才工作平台,与深圳人才集团合资共建郴州人才集团,打造市场化引才“郴州模式”。搭建政府、高校、企业一体化产学研用平台,以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匡廷云院士等8位专家教授在湘南学院组建南岭现代种业研究院,与广东天德、深圳华睿丰盈等大湾区知名企业合作,针对现代种业“卡脖子”技术开展研究。

  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永州市

  突出规划引领,让人才集聚在基层。制定出台《永州市乡村人才振兴工程实施办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基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推动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汇聚。开辟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每年引进和聘用基层实用人才4000人以上。组织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千村大对接”行动,覆盖1300多个乡村产业。与省农科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湖南科技学院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举办全国“ACA可控农业与乡村振兴”大会,康绍忠、罗锡文、柏连阳等院士专家为永州乡村振兴献策开方。

  注重培养锻炼,让人才成长在基层。深入实施“基层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培养本地户籍的基层农技、教育、医卫类人才。深入实施“党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创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累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4.1万余人,带动20万余群众脱贫致富。深入实施“乡村学堂”培训工程,带动销售农产品近6亿元。在全省率先成立“三引”小分队,到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引商引才引客工作。

  夯实平台建设,让人才创业在基层。聚焦乡村产业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区、研发中心等平台建设,给予相应经费补助和奖励。目前,全市共创建农业类国家级星创天地5家、省级科创平台23家,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4家、创业孵化平台9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园176个。深入实施“基层人才创业支持计划”“乡贤人才回归工程”,累计回引7500余名经济能人返乡创业。

  强化服务保障,让人才扎根在基层。建立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定期会商机制,明确“各级财政从每年人才发展资金中划拨40%,用于扶持基层人才创新创业”,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创新创业给予安家补助。为乡村振兴引才聚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定期开展优秀乡土人才、青年返乡创业之星、永州工匠、十佳农技推广标兵评选活动。

  分类施策育英才

  省教育厅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制定出台我省深化新时代学科专业体系改革有关文件,引导高校持续推进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2021年推荐66个本科专业到教育部审批和备案,向教育部申请撤销23个本科专业。绘制职业教育功能布局地图,推动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与主体功能区战略、产业发展战略深度对接。

  创新培养模式助推拔尖学生成长成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2021年度共立项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0个。大力实施研究生教学创新计划,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和专业实践能力。

  着眼急需紧缺岗位培养输送人才。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健全完善以定向公费师范生为主渠道的乡村教师培养补充体系。大力实施基层医生、农技特岗、水利特岗等基层人才公费定向培养计划。服务我省重点建设的22条新兴优势产业链,重点推进11个国家高水平专业和138个高职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为中小微企业输送急需技术技能人才10.7万人。

  强化就业服务吸引留住人才。组织高校举办网络视频双选会、常设市场线上线下招聘会、开展区域性及行业性大型供需见面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在湘就业岗位。推动高校结合办学特色积极开拓本省就业市场,主动走访在湘企业对接人才供需。持续运用大数据智能匹配和推送用人供需信息,引导在湘企业与愿意留湘毕业生精准对接。持续组织实施“温暖三湘”行动,近三年来高校毕业生留湘就业比例稳定在60%左右。

  打破定式陈规

  创新职称评价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简政放权,赋能产业发展。探索开展“湘产专场”高级职称评审,为企业提供精准人才评价服务,1000余人获评高级职称。破除论资排辈、论文崇拜,不看“四唯”看实力,为人才晋升发展设计打造合适的“鞋子”。打破定式陈规,专门开设数字产业专场评审,实现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行业高级职称“零”的突破;首开网络文学专业专场职称评审。指导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29个系列评价体系,紧贴行业单位需求下放自主评审权限,全省高级职称评委会由34个增至209个。授权用人单位自主制定评价标准、评审方案,自行评定选拔人才,实现用人主体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有机衔接。

  定向倾斜,激发基层活力。围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服务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出台畅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实施意见,明确单列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进一步畅通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等级晋升通道。在卫生、教育、农业、林业等领域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2019年以来,共有2.09万名基层人才获评高级职称。设定“凡晋必下”制度,将基层一线业绩列入量化评价指标。

  松绑减负,优化评价服务。高级职称全面启用电子职称证书,电子证书与纸质证书具有同等效力;开展职称网上申报试点,开发建设职称网上申报评审系统,努力为参评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申报职称实行告知承诺制,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提交代表作不超过3件。加强职称证书数据库建设,对各地各部门评审通过人员及时备案并纳入数据库,为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以人才为牵引

  建设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

  凝练创新方向,以团队建设为抓手,提升科技攻关能力。创新建立以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仲华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实行团队作战、协同攻关。强化团队建设,给予每个团队每年1000万元的运行经费,按照每个团队1名首席科学家、10名学术领军人才、50名创新骨干的标准,针对性开展人才引育,充实人才团队。赋予团队负责人自主权,充分激发团队科技创新活力。“十三五”以来,院士团队在《Nature》等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达1500余项,600多项实用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

  创新政策措施,加强人才引育,着力打造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围绕建设油菜、畜禽、蔬菜、茶树、中药材等六大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坚持以重要人才工程为牵引,一体化推进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大力实施神农学者人才工程和神农名师培育计划。近五年学校共资助培养“拔尖人才”10人、学术领军人才15人、学术带头人才50人、学术骨干人才200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以“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十三五”以来,学校共引育各类高层次人才263人。与全省100余个县市区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派出专家等 2000余人次,“零距离”服务百万农户和万家企业。

  强化党管人才,改革体制机制,着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实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实施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与考核、收入分配和奖励制度改革。建立校领导和中层干部一对一联系服务人才制度。设立青年教师成长辅导室、定期开展“湘农会讲”学术沙龙,为人才搭建思想与学术交流平台。强化人才生活保障,通过新建青年英才公寓、发放高层次人才医疗卡、就近团购人才学区房等措施,切实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蓄人才优势

  筑发展根基

  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瞄准行业“塔尖”引进一流人才。依托省市系列人才政策的有力支持,抢抓高端人才精准引进。公司总人数近2000名,其中研发团队近400人,拥有20余名来自世界名校的博士,269名海内外知名高校硕士。10余名人才入选国家级、省级行业领军人才,30余名人才被认定为长沙市高层次人才。

  聚焦练好“内功”提升人才素质。有计划地安排优秀人才接受技术、市场、营销多岗位锻炼,培养了一大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既擅长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积极争创建设国家博士后工作站、省海智工作示范基地等,为高科技人才科研转化、个人发展搭建平台,提升公司在生物医疗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大力建设圣湘继续教育职业培训高等学堂。针对校招新人采取高管、骨干一对一带教的导师辅导模式,提升员工通用技能、专项技能、实战能力。

  激活人才“效能”勇担社会责任。对核心员工实施两轮股权激励计划,设立合伙企业作为核心员工的持股平台。将各类荣誉、保障向人才倾斜,表彰“功勋科学家”,帮助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近年来,“人才红利”优势逐步显现,开发了性能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产品400余种,填补国内行业多项空白,有力打破进口垄断。疫情暴发后,仅72小时就开发出新冠核酸检测试剂,产品服务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抗疫方案”“抗疫经验”。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贺威 整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