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2月1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化基础研究 提升创新能力

  谭蔚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创新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而基础研究是创新的基石,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必须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基础研究”一般可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类指对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研究,它更倾向于是科学家出于兴趣的自由探索,产出成果是对于某现象或可观察事实的全新基础性认识;另一类指应用基础研究,旨在突破关键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无论是本着自由学术精神进行探索,还是为下一步应用进行科学实践,一定都要围绕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引领作用,这样的研究才能助力于开创源头活水不断、“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局面,形成“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聚焦优势方向,分层分类做好研究布局。原始创新应瞄准世界基础科学前沿,比如参考 《Science》创刊125周年公布的125个最具挑战的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并通过在各类基金中设置相关研究领域项目类别,对创新研究予以长期稳定的支持。对于以应用牵引的基础研究,应面向湖南产业发展需要,选择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着重在智能制造装备、能源材料、信息安全、生物农业、医药健康、分子医学、人类认知、航空航天等领域进行,致力于形成若干高水平原创成果。

  集中力量攻关,形成有组织的科研模式。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会催生和发展现代科学理论,比如历史上航空技术的需求助推了空气动力学的进步,粒子物理理论的发展得益于“曼哈顿计划”的实施——这些成果难以通过个体、零散、无序的探索实现。我们应通过制度安排,重视对有组织科研攻关的资助,努力攻克一批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强化基础建设、人才培养、引资融资、科技基金政策设计各方面统筹协调,为创新成果的产生、扩展和应用创造条件。

  打通学界业界,鼓励企业投入基础研发。实践证明,企业靠引进技术无法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企业研发投入普遍规模偏小且分散,2019年全国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总支出的比重仅为3.8%,远低于美国(29.7%)、日本(47.8%)和韩国(58.2%)。推进企业投入基础研究是一项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并注重不能受限于短期利益而忽略研发周期较长的课题。各级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和企业投入,减少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型企业税收,从前期补贴更多转向奖励激励等,推动形成想创新、敢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健全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科学研究氛围。我国原创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于评价办法不够科学,导致一些原本最具创新能力、最有工作热情的科学家改为追随热点,只重文章数量而非质量。成熟的科学家应该多思考自己所在领域的发展趋势,多探索未来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基础研究评价须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反映基础研究特点,评价机制设计应增强研究单位的独立自主、尊重同行专家意见、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和国际学术界的作用,做到学术上严谨规范、符合世界科技界的共同价值观。应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充分善待“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科研人员。

  重视人才培育,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基础研究主阵地。历史上“科学中心”的每一次产生、发展和转移背后,都伴随着相应的高等教育发展。国内经济增长快、创新能力强的地区都是科教资源比较丰富或近年来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湖南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数为12239人,位居全国第25位,难以适应高水平高质量社会经济发展,难以服务好创新省份建设的目标任务。我省应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尤其要重视在湘部属高校、“双一流”高校建设,加强与中科院等“大院大所大学”合作,举全省之力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让湖南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湖南更出彩。

  (作者系湖南省科技创新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省院士咨询与交流促进会会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