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亮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胡锐
2月13日,受暴雪天气影响,原定于上午10时在张家口举行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延期举行。
冬奥会与夏季奥运会不同,部分户外项目如滑雪对天气条件要求较高。风向、风速、能见度、雪温、雪质……这些因素,不仅事关比赛成绩,还关乎运动员的安全。
记者从北京冬奥会场馆服务保障部门了解到,为实现气象监测、预报更快更准,助力赛事顺利举行,北京冬奥会的气象服务已应用高精度气象预报系统“睿图-睿思”及“三维、秒级、多要素”的气象监测网络,能实现“一项一策”“一场一策”。
人工智能让预报实现“质的飞跃”
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唯一一次在大陆性冬季风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冬奥会,山地赛场大风多、干冷,如何在复杂山地中进行小尺度的风和温度的精密监测、精准预报,成为本届冬奥会的特殊难题。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项目(气象)负责人,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副院长陈明轩介绍,为护航北京冬奥会,我国相关技术团队历时4年多,研发出冬奥高精度气象预报系统“睿图-睿思”。
据悉,“睿图-睿思”系统是一个多源气象数据快速集成与融合预报系统,采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新技术方法,可形成未来24小时时段内的天气预报。即便是在复杂地形下,也能做到“百米级”网格气象预报,并且每10分钟更新一次。这也是人工智能技术首次应用于冬奥会气象服务。
陈明轩告诉记者,以往历届冬奥会,如温哥华、索契、平昌冬奥会期间,气象预报的空间尺度只做到了“公里级”,而北京冬奥会做到了“百米级”“分钟级”,可谓一次质的飞跃。
监测能力达到“三维、秒级、多要素”
为提升监测能力,自2015年起,北京气象局在三个赛区建成了441套现代立体观测设施。气象观测站再加上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多种非常规探测仪器,一起构成了严密的“地、空、天”立体气象监测网。
比如在延庆赛区,北京市气象局不仅在“十里不同天”的海坨山建设了17套自动气象站、4套便携自动气象站的地面监测系统,还在赛区建设了S波段天气雷达、激光测风雷达的垂直监测系统,完成了延庆赛区周边38套自动气象站的升级改造工作,使该赛区气象监测能力达到“三维、秒级、多要素”级别。
2月6日,由于天气因素,原定于当日11时开始的高山滑雪男子滑降赛推迟举行。
2月7日,延庆气象团队严密监视气象动向,为赛事提供精准气象服务,最终高山滑雪男子滑降赛于当日12时顺利举行。赛后,冬奥会高山滑雪主裁判马库斯·瓦尔德纳为赛事的气象服务竖起了大拇指。
北京冬奥会结束之后,这些先进的气象技术是否还有“用武之地”?
陈明轩表示,后冬奥会时代,我国的冰雪运动及产业势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精准气象预报技术则为之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精准气象预报技术还可以为我国重大活动、大城市安全运行、防洪排涝、交通等提供科技支撑,并助力国家能源转型、能源低碳化发展。
(湖南日报北京2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