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红建
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能参加中国作协十大,尤其是到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感到无比亲切无比温暖,总书记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特别是总书记提出的五点殷切希望,既深入人心,又催人奋进,更是激励和鞭策,责任和使命。
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记录和书写时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对于报告文学作家而言,更是如此。报告文学是深切地触摸时代脉搏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文体形式,它以贴近现实的温度和扎根大地的深度,成为新时代重要又鲜明的文艺表达方式之一。
报告文学不仅是使命文学,也是行走的文学。近些年来,我一直在基层一线行走,在行走中感受温暖和力量、孤独和寂寞,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风险挑战,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倾情投入、用心创作。
我出身农村,对农村和土地有很深的情结,所以我选择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主题。为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2014年到2017年,我一直行走在中国大地的纵横阡陌,深入到六盘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罗霄山区、闽东山区以及西藏山南、新疆喀什等精准扶贫重点地区贫困乡村脱贫攻坚的现实场景,走访了202个村庄,走访贫困户、脱贫的老乡、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工作者,有幸见证和记录了精准扶贫战略的历史性成就和千百万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与追求。
三年在深度贫困地区的行走,我有无尽的感动与感叹,特别是贫困群众自然流露的感激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贫困山区确实难,难于生活,难于扶贫,难于脱贫。但再难,都挺了过来,都攻坚克难了。看着浩浩荡荡的脱贫队伍,我看到了喜悦与温暖,更看到了一种豪迈与自信。
除了想尽快反映老百姓的心声,我还急切地想把自己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倾诉给亲爱的读者,这是我的心愿。然而,面对如此壮阔的场景,如此重大而沉重的命题,我也曾有过矛盾、纠结,但最终,我鼓足勇气把这个作品写了下来,紧紧围绕着贫困乡村,围绕着贫困乡村里的人和事,围绕着人心和人性,围绕着精神和灵魂。在创作过程中,我把自己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真实地记录了下来。真实、真诚,还有心灵的表达以及反思,足矣。
作品是作家的生命,我的脚步不能停止。为创作长篇报告文学《大战“疫”》,在2020年初武汉疫情最为严峻之时,我参加中国作协“赴武汉抗疫一线采访创作小分队”,深入方舱医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等地,采访医务人员、党员、干部、患者等200余人,全景式地反映了武汉艰苦卓绝的大战“疫”。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接续战略,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报告文学作家,我们应该要更好地投入到乡村振兴之中,记录奋斗者的艰辛历程,反映奋斗者的精神面貌,留下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足迹、人民奋勇向前的足迹。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还想行走在工业园区,见证倔强、坚韧不拔的中国人翻过一山又一山,踏平坎坷成大道,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中展现出的新担当新作为,折射出中国重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和启示。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创作实践中,奏响时代最强音。我们应该沉下心来,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决心,“挖深井、深挖井”的意志,进入“窗外一轮冷月,屋内一盏孤灯”的创作状态。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创作出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又能启迪心智的精品力作。
(作者系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省文联主席团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