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菡 李 涛
《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印发在即,这是益阳市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又一得力举措。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让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心里充满温暖,益阳市密织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成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民办实事项目和绩效考核。
目前,益阳市已基本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市每年约有20万贫困人口不同程度受益。
从“线下跑”到“网上办”
“您的低保信息认证完成,区内如需办理低保相关业务,出示二维码即可。”11月30日,益阳市资阳区鹅羊池社区居民黄伏娥领取了我省开出的首张电子低保证明。
自今年7月确定为省民政厅“精准救助+网上办+掌上办”试点以来,资阳区已建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网上低保办理流程。
据了解,该区搭建城乡低保统一申报平台,形成了从村(社区)初审、乡镇(街道)审批到区民政局办结的全程网络化。通过电脑端、手机端开展“网上办”“掌上办”,困难群众可自发式完成低保申报的一次性办结。对于无法完成网上申报的群体,村(社区)开辟服务点,由党员干部协助办理。该区还按照“一户一案”的工作思路,研发资阳区社会救助精准救助评估管理模型,提供差异性、阶梯性保障。
简约的流程,优质的服务,让受保群众真正“看得懂”“算得清”“放得心”。
从“二传手”到“守门员”
原来,低保救助从受理申请到完成审批,一般需要35个工作日、最长60个工作日,现在一般20个工作日、最长不超过30个工作日。
上面这组对比数据,反应了桃江县在修山镇开展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试点工作的喜人变化。
为推进这项工作,桃江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社会救助权限下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实施方案,并选择修山镇为试点。
审批权限下放后,乡镇被明确为救助申请、审核、审批的主体,由原先的“二传手”变为“守门员”,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权责进一步明晰,真正确保“谁调查、谁签字、谁负责”体制机制落实到位。
随着审批权限的下放,县级的监督职能后置,减少了县级抽查和县镇两级来回返工的时间,审批时间大幅缩短。同时,服务平台的前移,有利于破解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从“申请救”到“主动助”
益阳市赫山区会龙山街道红星社区低保户赵健明是一位二级肢体残疾人,生活要靠80多岁的老母亲照料。社区救助站通过走访了解情况后,主动提供多元化帮扶:除常规的送现金、送物资外,社区救助站还会定期派社工上门做家务。此外,在社区号召下,湖南移动益阳分公司携手多名党员,对赵健明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社区群众也提供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帮助。
以上是益阳市开展“党建+社会救助”的生动一例,展现了社会救助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从被动帮扶到主动帮扶的模式转变。眼下,该市正在中心城区6个社区开展“党建+社会救助”改革试点示范工作,打造“五助三单、幸福到家”品牌。
“五助三单”即以“党建+村社定点助、党建+吹哨精准助、党建+部门联动助、党建+党员包保助、党建+群众相互助”为依托,聚合党员、网格员、社工、社会组织、慈善等多方力量,推动“救助需求清单”“惠民联办清单”和“救助服务清单”三单联通。
“党建+社会救助”有力推动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单一救助向多元服务转变。
从“常规化”到“专业化”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第三方机构承接运营,以专业服务促进精准救助,这是安化县承担了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点建设省级试点任务后,推出的创新性举措。
安化县以马路镇马路村、东坪镇杨林社区、仙溪镇仙溪社区、梅城镇城东社区为工作试点,向每个社会救助服务站拨付专款5万元,再由所在乡镇提供保障资金2万元,用于服务站的建设与运营。
4个试点救助站实施社会救助“网格化”管理,实现了“村(社区)—网格(村小组、居民区)—网小格(楼栋)—单元”四级管理体系。同时建立困难群众信息台账和建立爱心人士数据库,实现两者有效对接。成立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机制,明确每名党员干部结对困难群众不少于5人。开展“最美笑脸”评选活动,大力营造社会救助“自助+互助”良好氛围。仙溪社区每年年底邀请社区内的爱心人士召开 “情系家乡座谈会”,为困难群众争取爱心资金2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