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时事·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铭记苦难历史 汲取前行力量
——写在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

  新华社记者 蒋芳 邱冰清

  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凄厉的警报声将再一次作为整个国家的背景音长鸣。

  在建党百年之际,举国上下同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告慰逝者,更警醒国人,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不可阻挡。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负一层展厅内,有一整面墙挂满了幸存者的照片。每位在世在册幸存者的照片后,都有一盏灯照亮,当幸存者离世后,灯光就会熄灭。

  2021年,又有11张“面孔”由明转暗:杨翠英、蔡丽华、李如富、陈文英、戚振安、金同和、马继武、徐家庆、黄刘氏、傅兆增、马秀英……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61人,平均年龄超过90岁。

  国盛则民强,国弱则民孱。84年过去,经历从覆灭到重生的人们,用鲜活的人生际遇彰显家国同心的力量。

  南京沦陷时,幸存者程福保的父亲程长河携家带口出城逃难,惨遭日军杀害,留下孤儿寡母艰难生存。1949年南京解放后,程福保迎来人生转折,光荣地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如今,安享晚年的老人感慨地说:“家和国永远连在一起,无国哪有家啊。”

  最近,纪念馆耗费一年多时间完成了一项“大工程”,将2019年至2021年间积累下的221939条纸质留言进行电子化和数据分析,结果出人意料——“和平”一词出现频率远高于“仇恨”。

  这22万多条留言中,表达“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留言高达6.7万多条。其中还包含了1564份境外参观者留言,他们频繁使用“感同身受”等词汇,表达“反对战争”,祈愿“人类和平”。

  “以国之名祭奠死难者的目的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经历苦难的南京,有更大的责任去倡导和平。

  “铛、铛、铛……”每天早上八点半,江东门的钟声总是准时响起。每天首批入场的12名观众分两组撞响和平大钟13声,寓意牢记12月13日,勿忘国耻。

  重温昨日的历史耻辱,是为了汲取今日奋进的动力。

  “体会过民族危亡的切肤之痛,更能深刻理解国家强大对于普通百姓的重要意义。”中国抗战史学会副会长朱成山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已经从黑暗走向光明,中华民族也必将走向伟大复兴。

  (据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