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奋进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2月0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轨道交通通天下
——株洲市聚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株洲城区鸟瞰。(株洲市委宣传部供图)

  5月31日,中国首列出口欧洲的双层动车组在中车株机下线。 张灿强 摄

  ① 中车株机城轨车辆制造车间。张灿强 摄

  ② 6月25日,由中车株机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制的全球首台最大功率电力机车上线运行。张灿强 摄

  ③ 9月7日,时代电气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登陆科创板,募集资金总额75.55亿元,为今年上市湘企之最。姜杨敏 摄

  动力谷自主创新园。 (天元区委宣传部供图)

  周 佳  柏 润

  12月8日至11日,2021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在“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湖南株洲盛大开启。

  这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一场“饕餮盛宴”。以“智慧轨道、联通未来”为主题,集中展示全球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全产业链;800家国内外参展企业,6万专业观众观摩,汇聚国内外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链资源和专业人士,集中展示世界轨道交通装备最新科研成果、先进水平。

  这场盛会,令世界目光聚焦湖南,聚焦株洲。

  是什么样的底气、实力和资本,让湘江之滨的这个中部非省会城市赢得了如此机会?

  ——全球规模最大、配套最强、技术水平领先的轨道交通制造基地。

  ——轨道交通产品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27%,位居全球第一。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总产值2020年达1310亿元,是国内首个突破千亿元产值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能为全球轨道交通各类用户提供从轨道交通器件、部件、系统到整机、大系统的全寿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覆盖了行业的几乎所有领域。

  ——轨道交通产业本地配套率达到80%以上,产业聚集度居全球第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株洲,领略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打造的闪亮全球的“中国名片”,感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的磅礴动力,看看未来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将有的模样。

  产业集聚“国字号”招牌彰显助力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

  国内首列商业化运营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我国第一型完全自主研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涡轴“玉龙”发动机,国内首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一项项源自株洲的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全球首列无轨列车,世界最大功率的六轴电力机车,世界首台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一个个产自株洲的产品,问鼎全球市场。

  近年来,株洲深入推进“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之都”建设,其“国字号”招牌一个个惊艳亮相,吸引世人目光,赢得了“世界看中德、中国看株洲”的美誉。

  株洲是中国电力机车发源地和动车组发祥地。轨道交通产业历经80多年的发展,集聚了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洲电机”)等超过300家骨干企业及配套企业,形成了以百亿企业为龙头、十亿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轨道交通装备企业集聚区,形成了全球相对最完备的集轨道交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营运维保、物流配套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如今,株洲轨道交通产品早已遍布全球。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机车电机、电控产品的实际市场占有量居全国第一;国内铁路干线上的电力机车约有60%产自株洲,动车组、机车车辆电传动系统等多个产品销量均居全国首位;电力机车、城轨车辆、铁路货车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已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六大洲的11个市场区域;中车株机在南非、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地建立子公司和制造基地,中车株所在英国、德国进行了企业并购,实现了国际化经营。

  今年1月,湖南省制造强省建设工作会议总结5年来的“成绩单”时提到,“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已成长为该领域全球最大的产业集群。”

  从2010年,湖南省政府、中国南车、国开银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千亿产业集群,将株洲建成“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之都”,到2019年9月,由中车株机公司牵头组建的株洲国联轨道交通产业服务中心,在“轨道交通、航空、船舶及海工装备”领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中标,株洲成为全国首批轨道交通装备国家级产业集群创建城市,再到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全球最大的产业集群,株洲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成长为重要的推动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

  创新为要  高精尖技术创写“中国标准”

  今年11月26日,深圳地铁16号线全自动驾驶地铁列车在中车株机下线。这是全球最高等级全自动驾驶列车,不需要司机和乘务员即可实现全自动运营。

  今年7月20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高的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亮相。这是当前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是世界轨道交通领域的尖端科技成果。其核心动力装备——直线电机和电磁铁便是由中车株机研制。

  今年5月,中国首列出口欧洲双层动车组在中车株机下线。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满足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的双层动车组。列车较单层车运量提高30%至35%,还可根据客流情况灵活编组,最高运营时速200公里,具有安全可靠、智能舒适等特点,将在奥地利、德国、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铁路线上运行。

  自主开发的地铁动车组智能诊断运维系统提高机车车辆使用寿命25%、效率8%,在机车车辆全寿命周期管理和智能运维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套激光清洗设备实现对牵引电机无损伤、清洁环保、高效率(清洗1个只需5分钟)和智能化清洗;用在动车受电弓上的导向杆,采用3D打印一体成型,既保证性能,又减重23%……

  一项项原始技术的接续创生,一个个“卡脖子”技术的接连攻克,一件件产品惊艳世界,彰显着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建设对创新的重视。他们深谙唯有创新,才能持续向前,创新是轨道交通建设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

  其实,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过程,便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依靠前苏联专家的技术支持,株洲生产制造出第一台电力机车。后来前苏联专家一夜之间全部撤走,销毁图纸,让中车株机等企业明白了创新尤其是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性。

  现在,中车株机、株洲研究所、株洲电机等企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分工合作模式,相互协作完成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同时,株洲各企业也充分认识到,面对轨道交通这样一个技术复杂度高、创新投入大的领域,利用平台进行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株洲政府及各企业都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并持续加大各类技术平台和中心的建设力度,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

  目前,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已经拥有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中心。其中,2019年落户株洲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是湖南省首家,也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第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

  不仅如此,株洲还特别注重发挥强大的人才资源,将人才视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出台了“人才30条”等5项政策。目前,株洲拥有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7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形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头,近200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组成的轨道交通产业高级人才研发团队。构建了“工程化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商业模式创新”的产学研用政金商创新体系,主导和参与定制国际标准84项、国家标准112项,集群累计获得发明专利超过8000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超过80%,参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5项和国家级专利奖项20个。

  正是基于根深蒂固的创新理念和持续的创新投入,株洲轨道交通取得了多项首创技术、生产出重大产品:世界最大功率的六轴电力机车、世界首台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国内首列商业运营的中低速磁浮车辆、全球最快的米轨动车组等高端装备……轨道交通领域的“中国硅谷”正在火热生成。

  多元发展 全产业链铸就世界轨道交通的“超级市场”

  装备制造,只占据轨道交通产业整个价值链的15%至20%。前端设计、项目施工,后端运营、维保、培训等,才是产业大头。

  近年来,株洲在专注于核心技术、专注于核心产业的同时,在核心技术相关产业领域拓展市场,坚持同心多元、立体发展思路,充分依托主机企业成熟技术、成熟团队、成熟产品、成熟市场等优势,加强沟通对接协调,探索混改裂变新模式,打通创新成果外溢通道。

  目前,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形成了以五大板块为主的产业配套:一是以中车株机、中车长江车辆株洲公司为龙头的电力机车、城际动车组、城轨车辆及铁路货车总成和配套区;二是以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株洲国创轨道科技等为核心的主要为轨道交通车辆提供牵引传动、智能控制、安全装备、牵引电机及变压器等核心部件及服务的配套区;三是以联诚集团、九方装备、时代金属、天桥起重、特装科技等主要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提供配套部件及服务的配套区;四是以铁建重工为主的铁路道岔、施工装备、铁路混凝土制品、电气化制品板块;五是以中车物流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及物流配套区。五大板块相互配合,共同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整机、核心部件与配套产品、配套设施及服务集群发展的格局,建成了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物流配套于一体的产业链与价值链。

  但株洲轨道交通产业远未止于此,还在持续延伸产业链,发掘前后端的价值链,着力打造产业制高点。

  培育开拓了IGBT、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深海装备、工程机械、船舶电驱、污水处理等多个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车尚驱、中车尚驰等一批裂变项目陆续落户株洲,使其高端动力产业链条不断拓展与延伸,形成了“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良性循环。2020年,株洲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IGBT等产业规模分别达到272亿元、101亿元、54亿元。同时自2019年起,连续5年投入15亿元支持IGBT产业发展,致力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功率半导体产业集群。瞄准工业互联网,中车株机联合本地几家轨道交通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了面向轨道交通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轨云”,不仅实现了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还搭建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软件生态系统,为全行业赋能。

  “要做强做优整机企业,引进培养更多核心部件和关键子系统企业,支持中小微配套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擦亮轨道上的‘湖南名片’。”株洲市工信局负责人说。

  未来,我们可以期许,立体丰富完备的株洲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将成为湖南和中国闪闪发光的“金名片”。而株洲,也将成为一个轨道交通车辆的“超级市场”,一站式配齐世界各地区轨道交通所需的所有产品及解决方案。

  对舞世界 合力共创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一座城,两千亿,三中心,2019年6月14日审定通过的《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描绘出一幅宏伟的产业蓝图,令人振奋。

  “一座城”:奋力打造“创新发展、高端引领、协作完备、产城融合”的现代轨道交通城,将株洲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全球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创新基地、全国知名的轨道交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两千亿”:延展全产业链条,主动进军上游制造业,大力发展下游生产服务业,积极拓展功率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延伸产业,实现产业集群规模快速增长、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尽早实现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力争迈进3000亿。

  “三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中心和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智造中心,建设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服务中心。

  目标已定,全株洲同频共振、同心共济,昂首奔赴在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征程上。

  对此,株洲市正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文章:一是做足“企业”文章,更好发挥“链主”企业的领航作用、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和中小企业的基础作用。二是做强“产业链”文章,坚持“建链”与“延链”结合、“补链”与“强链”结合、“赋能”与“强基”结合、“上游”与“下游”结合,增强产业链竞争优势。三是做实“创新”文章,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夯实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强大支撑体系。四是做优“生态”文章,完善顶层设计、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公共服务,不断涵养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产业成长和空间载体协调共生的产业生态。五是做精“品牌”文章,培育产品品牌、打造企业品牌、建设区域品牌,打造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靓丽“名片”。

  而这一切,除了依靠集群内各企业自身的发展,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投资方向的引导更是不可或缺。

  株洲市先后出台了《株洲市产业振兴实施纲要》《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振兴行动计划》《支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在土地保障、标准厂房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项目绿色审批、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全力支持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

  不仅如此,株洲还成功探索出链长办、产业协会、企业联合党委“三方发力、同频共振”的产业链推进机制,汇聚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企业高管、高校教授和行业专家的资源。链长制、行业协会和产业链联合党委作为推动产业链发展的三支重要力量,各自发挥特长根据自身职能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制的政府推动作用、产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产业链企业联合党委的党建引领作用,定期举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全球供应链大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企业联合党委主题党日活动和田心论坛或轨道峰会活动等特色活动,共同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发展壮大。

  今年9月27日,株洲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幕式上,市委书记曹慧泉提出新的城市定位: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优化铁路客货布局,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

  株洲,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其势已成!

  面对新的机遇,这座“火车头”城市乘势开启了新的征程,在“世界的轨道”上全速前进。

  株洲,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其兴可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