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着眼立德树人 强化体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陈勤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强调“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

  体育课程具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个性特征和价值,应深入探索“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教学的路径,在教学各环节挖掘和突出道德修养、价值理念、爱国情怀、理想信念等价值元素,使“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充分落实,从而发挥体育教学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助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实现育人目标同向同行。

  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同向同行,应注重体育课程教育目标与思政教育育人目标联动结合,以形成长效的发展动力。

  一是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大学体育课程教育目标与“育人为本”“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目标结合起来,切实把育人工作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各环节;二是将“培养意志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大学体育课程教育目标与思政教育道德目标结合起来,通过设置相关课程讲授体育知识和技能、指导运动实践,不仅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同时提升学生的体育精神和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行为发展;三是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大学体育课程教育目标与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等目标结合起来,超越“身体培育”范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使受教育者在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现课程内容同向同行。

  体育课程教学不仅包括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以身体素质的锻炼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为主体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应注重强化趣味性和有效性。

  一是加大体育文化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力度,使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价值等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凸显;二是在运动训练中开展思政教育。高校体育课所涉及的每一运动项目,除了拥有特殊的运动技巧、战略战术之外,还具有个性化的运动规则和精神内涵,这既是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构成了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战略战术、实战能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入思政教育知识。比如进行武术教学时,教师可将其延伸至“尊自然、法天地、遵规则、爱家国、孝父母、敬师长、严律己、宽待人”等武德教育,实现体育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是在开展体育活动尤其是体育类竞赛时,加大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力度,使其逐渐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永不言败的精神、团队合作的意识、尊重规则的品质。以篮球教学为例,体育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篮球运动规范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制度意识、法律意识,在训练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涵养持之以恒、团队合作、奋发拼搏的运动精神,以此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形成部门联动机制。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不同部门,体育思政教育也是如此,应构建联动机制,增强教育合力、谋求最佳效果。

  一是体育课程应结合思政部思政课程计划制定相应课程计划,使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同向而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二是思政部应对体育教师进行思政培训,提升任课教师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理论水准,确保教师在体育课程内融入思政元素;三是搭建多样化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学校体育教师和思政教师合作平台,通过集体备课、定期交流、课堂展示和教学观摩、网上评教等多种形式,组织两学科教学团队进行教学研讨,促进实现知识共享、经验分享。

  ——建立新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应建立从学生身体能力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及体育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的体系,采用“思想品德+团队合作+课程学习+技能展示+讲解示范”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

  在评价方式上,应转变以教师为主开展评价的传统模式,改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角度多层次相结合,切实体现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效果;对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评价,应从教育目的、实施程度、实施效果等多方面考量,不断完善评价细则。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梅山武术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