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湘江周刊·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1月0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野上的遇见

  徐文伟

  一

  遇见彩虹,遇见风雨,遇见故人,每一种遇见,都是人生来来去去预定的轨迹。秋天,遇见田野,梓木冲的田野,迷人的田野,也是惊人的田野。

  这个小地方在中国地图上都找不到一个点,但一点也不影响一片稻穗的重量,不束缚一圈光环的亮度。

  一粒稻种有多重?一株稻穗又有多少粒?

  一粒稻种能化解人间饥饿,一粒种子就是生命的延续,一粒种子可结出更多种子。云儿边走边数,风儿边吹边称,雨儿边摸边记,一粒粒,一打打,一串串。

  在古代记载水稻的文献中,《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就有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且稻还被列为五谷之首。从公元前25世纪开始,水稻从东亚逐渐传播到印度和东南亚等地,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有人说得好,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稻的扩增史。

  当水稻面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增加,稻种也在不断进化着。种子有好坏,产量有高低,进化成了最好看的姿色。

  人努力,天帮忙。袁隆平院士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最好注脚,并用两个梦作出具体阐述: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几年来,梓木冲这块神奇的田野连接通向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2019年,叁优一号以一季稻“应考”,在全世界首次突破杂交晚稻亩产1000公斤大关;2020年,叁优一号以双季稻角色“参考”,这位“尖子生”又刷新了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超1500公斤的世界纪录。

  在这里,首次、公开测产和世界纪录都是它的美美台词,显示了它的最权威和顶尖水平。

  好久没往田埂上走走了,很是惭愧,水稻成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有段时间,一个我在心里催着另一个我说,去看看你心中的稻子吧,尽管你下乡来来回回可随意眺望很多稻田,去老家沿途也可轻松见到很多水稻。当然,我心中的稻子,是指第三代杂交稻了。这神奇的水稻,还被西方诗意地冠上大名——东方魔稻。

  国庆前夕,我终于忍不住去看看袁隆平院士潜心研制的魔稻了。

  湘南大地,光阴深情款款地缓缓流过,水稻正蓄力蓄情,满世界生长,以优美身段迎接世界的光与热,秋日像稻穗一样叠加着,沉甸甸的,有丰产之象了。

  我像在梦幻里行进着,神往着。金秋的阳光仍然是一副火爆脾气,与夏阳性情相差无几,秋风却明显有些吝啬,与水稻说些不多的摇摇晃晃的话语。

  近了,近了,梓木冲近了。

  在我身边,一条“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宣传语明晃晃地亮相在公路一侧,与之对应的末端田埂上,是另一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警示语,且字字神清气爽地挺直着腰杆。

  这个垄口,面积不过三十亩大小,就像穿在大地上一只长筒袜,并舒坦地露出东高西低的身姿,四周有多处山头站岗放哨,三口数亩宽的水塘恰到好处地分布四周,旁边的树木成了呼吸的绿肺之源,魔稻们不知口干是何味,不知污染为何景。几年来,这里因一粒好种子的大驾光临而脱去了往日的旧装,也因亩产打破世界纪录而声名在外。

  秋色里,一蔸蔸东方魔稻日渐澄黄,稻穗日渐饱满,并暗暗弯曲好看的身子,悄悄编织大好河山梦。它们自由自在站在水田里,没有风的陪伴,不肯轻易说话,一只只穗眼不忘打量两端绯红的标语,掂量一个丰收的宣言。

  这片稻田在去年被收割后,许多外地游人不惜坐飞机转高铁坐公交转的士,多次换乘交通工具慕名前来。在这里,他们一次次拍照片,一个个发朋友圈;在这里,他们现场做直播,网红打卡就成了最美的身姿;在这里,他们捡到稻穗后,准备拿回去装裱,以作永久纪念,或作礼物送人。真是别有一番情意和气派了。

  田边,还有块巨大的广告牌矗立着,广告牌上横写着六行大字:

  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

  亩产1500公斤试验田

  超级稻的超级保姆

  2020年11月2日在衡南县清竹村

  晚稻测产达911.7公斤,双季稻亩产超1500公斤

  超世界纪录

  天上蓝天白云,飞机在空中飞翔,大地上一片金黄黄的水稻,袁隆平正在田间乐呵呵地查看水稻的长势,用农夫般的巧手小心翼翼地抚摸他的“孩子”们,背景图设计生动感人。

  梓木冲,是衡南的梓木冲,湖南的梓木冲,世界的梓木冲;梓木冲的田野,是金黄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神秘的田野。

  二

  人间塞满问号,粮食问题就是一个咄咄逼人的天地之问。

  袁隆平既是个大农夫,也是个大善人,他的世界,就是水稻的世界,就是他的两个梦的世界。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杂交水稻,都是袁隆平几十年来看着长大的孩子。当亩产一年比一年多,杂交稻一代比一代强,更多人的肚子一年比一年有了着落,袁隆平的内心热乎乎的,外表却是平静静的。看过电视剧《功勋》里的袁隆平,除了泪流满面,还是泪流满面了。几十年来,为了让人类远离饥饿,他的足迹还遍布世界许多国家,袁隆平不愧当代神农。

  田野与一粒好种子的遇见是可遇不可求的。新年前,袁隆平挥笔写下了牛年心愿:牛气冲天,亩产三千。梓木冲黄澄澄的稻穗齐刷刷地弯下丰盈的身子,成了天地间最好看的问号,问号挂在风雨中阳光下,变成传奇故事,被人间传来传去——今年双季稻亩产超过1600公斤,再创世界新纪录。听到这个好消息,网友们纷纷留言:“多希望袁爷爷看到啊”“袁爷爷可以放心了”“袁爷爷,想您了” ……

  在田边,56岁的陈太佳一边悲痛地诉说袁隆平的离去和田间管理情况,一边弯腰用手摘下身旁的野草茎,并放到嘴里像小山羊一样咀嚼起来。去年袁隆平与他视频连线并称他“小伙子”的情景就像发生在昨日,泪水止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故事有些湿漉漉,打湿了农人的睫毛。一粒粒魔法般的种子,翻山越岭来这里走亲戚,三年不觉而过。山水含情,水稻含笑,袁隆平的音容笑貌永远在这里生长,犹如他的种子。

  我不禁想起袁隆平创作的歌词《我有一个梦》,仿佛看到他那双捧着“拯救世界饥饿奖”的巨手在风雨中时隐时现,他是一颗种子,一颗好种子,一颗人民的种子,世界的种子,这颗种子不虚此行,永远栽种在大地上,撒播在世界人民心田中。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通天地之气,吸日月之光,他的杂交水稻精神与他的种子一样,值得推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