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1月0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新文科建设目标下融合人才的培养

  张小龙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深刻认识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新文科建设的历史使命,加强新文科建设目标下融合人才的培养。

  ——加强文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兼收并蓄,培养思想融合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世界先进文化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活水。

  高校新文科人才培养应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融合起来。大学是学术高地,高校教师应努力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融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革命文化的融合点,并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诠释和传播;应努力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先进文化融合、特别是与革命文化融合的认知度,以利于进一步开展思想深度融合教育。

  高校新文科人才培养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校园文化相融合。在制度文化建设层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行大学规章制度的有机融合;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各角落,特别是融入标志性建筑建设中,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环境氛围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行为文化建设层面,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校园文化的融合活动,让现代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活动中感知、认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加强原有文科与相邻或相关基础学科的融合,培养知识融合人才。

  各学科之间通常存在内在关联,加强学科融合是融合人才培养的根本需求。

  高校应在原有文科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开设多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广博的学术知识和开阔的问题意识。比如新闻学专业可在原有专业课程基础上开设文学、语言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等相邻或相关学科课程,以利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具体实践;汉语言文学专业可在原有专业课程基础上开设新闻学等相邻、相关专业课程;历史专业、政治专业也可开设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课程。在师资建设上,应加强本学科教师对相邻、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对相邻或相关学科教师的引进;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应加强对学生知识融合程度的检验或考核。

  高校在文科大融通、文理大融通过程中,应坚守原有文科特质。保证学生对原有学科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并坚持以原有文科为中心融通其他学科的理念,从而避免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融合搁浅于形式的融合。

  ——提升文科大学生读、写、说、信息技术等技能,培养技能融合人才。

  在注重思想融合教育、知识融合教育前提下,注重文科大学生技能融合培养,应成为目前高校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注重文科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学生审美性阅读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细掘文本本身的情感性和美感,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考性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对阅读内容产生了理性层面的思考,其创新、创造能力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

  注重文科大学生写作技能培养。应改变写作课程仅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特有课程的观念,加强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写作教学模式,设置富有挑战性或启发性的写作话题,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改变传统考试形式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写作态度、写作效果以及学习态度作为学生写作技能评价的重要考量指标。

  注重文科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应在所有文科课程中加强口语表达课程建设,不仅在课堂上保证学生充足的口头表达时间,还可在课外组织多种口头表达活动,丰富学生的口头表达形式,将口头表达纳入新文科人才考核体系。

  与此同时,应拓展文科师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了解,多方展示信息技术给文科教学及科研带来的便利;多方创设技能融合的课堂情境,加强文科大学生对技能融合的体验,使其深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口语表达技能与传统的文科读、写技能融于一体的愉悦。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