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深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1月03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1年,定格“老益阳”记忆
——八旬老人周建成和他的益阳版《清明上河图》手绘长卷故事

  10月18日,周建成将自己绘制的手绘图连成长卷,益阳古城风貌尽收眼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玉菡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玉菡

  通讯员 袁鹤立

  【文化解说】

  益阳古城老建筑

  益阳古城位于益阳市资阳区,坐落于资江之畔,是一座明清古巷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古城中心区域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是当时益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末以来,西出城门的龙鳞镇、头堡、二堡和三堡,号称十五里长街的麻石街,从这里发祥。

  【守望故事】

  “益阳古城真的很美!”

  一身半旧工装、头发花白的周建成,向记者捧出一幅益阳古城手绘图,连成3.6米长卷。

  手绘图长卷还原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益阳古城的风貌,从西关到东关,连绵10公里,共有50多条街巷、600多处建筑、40多个码头,大到县衙旧址,小到住户水井,皆录在册。手绘长卷还再现了志溪帆落、碧津晓渡、十洲分涨等当地久负盛名的景观,气势恢弘,栩栩如生,被誉为益阳版《清明上河图》。

  “为绘制这幅长卷,我花了21年,虽不完美,总算了却一桩心愿。”深秋十月,记者见到年过八旬的周建成老人,他说,趁着身子骨还硬朗,他要将“老益阳”的记忆定格在历史长河中。

  “我们这代人不画,后人更难画出老益阳了”

  周建成是原益阳市汽缸垫厂退休职工,从小对绘画感兴趣。1976年,他从湖南省博物馆主办的“亦工亦农文物考古培训班”毕业后,慢慢开始在益阳文博圈小有名气。2000年,益阳市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负责人找到周建成,希望他将益阳古城的风貌及老建筑位置绘制出来。

  周建成满口答应,老伴却不乐意——担心他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再说这是件没有报酬的劳心事,不划算。

  “你想想,我们对老益阳还有些记忆。我们这代人不画,后人更难画出老益阳了!”周建成的苦心与执着最终打动了妻子。

  接受这项任务后,周建成便一心扑在上面,霸得蛮,耐得烦。

  2005年,周建成在《益阳志》中看到资阳区学门口一带有一处130丈长的麻石石岸的记录,但多次实地查看却没找到。为一探究竟,周建成叫上几个人,带上工具,掘地2丈深,硬是把这条石岸挖了出来。

  为确认手绘长卷上每条街巷的名称,周建成广泛收集“老益阳”的门牌。一听哪里有拆迁,他就跑过去查看。通过与建筑工人交朋友、遍访当地居民、到文玩市场淘宝等方式,他先后收集益阳老街区门牌70多块。

  周建成在交给益阳市博物馆的第一稿手绘长卷中,因当时无法确认,没有准确绘制出1938年至1940年间中共常益中心县委书记帅孟奇在“老益阳”的活动旧址,他心里总有个遗憾。今年,周建成按史料寻至资阳区丰堆仑一带,却怎么也找不到,询问当地百姓也说不清楚。他打听到当地有几位九十来岁的老人,于是找到他们家里,探寻帅孟奇的事迹。跑了3趟后,周建成果然在两位老者口中获知帅孟奇的活动轨迹。原来,帅孟奇为方便撤离,分别在临陆路、水路的两处地方设点,这两处的房屋都被征拆了。周建成告诉记者,他正对手稿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把一些新掌握的史料体现在手绘图中,让其更加详实准确。

  像这样的建筑点,周建成需要核实近700个,工作量之大、功夫之细致,可想而知。这些年,周建成先后走访了上百位老益阳人,翻阅100余册有关史料,笔记做了满满5大本、近5万字,实地考察数千次。

  绘益阳古城,需要找到上世纪益阳的老地图。7年前,周建成到当地图书馆去寻找,没有结果。周建成到处找,益阳、长沙、株洲等地跑了一大圈,收集到10多张益阳老地图。

  为把老益阳绘得逼真,周建成带着老花镜,一遍一遍画,直到满意为止。有时入了神,一画一宿,天边泛白了才睡下。

  “画出益阳古城,既要对历史负责,也要对后人负责,丝毫都不能马虎。”周建成21年躬身研究,4易其稿,益阳古城手绘图遂成卷,其中一稿已交益阳市博物馆收藏。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看完长卷,周建成带记者“按图索骥”,实地打卡多处老益阳旧址。他身体硬朗,不一会就登上益阳古城墙。

  “你看这段清代的青砖城墙多结实,原来有四五米高,好壮观呢。现存120米长,难得,政府得加紧保护起来!”

  “这是城北古井。当年城内有九口井,如今只剩下这一口了,可惜啊可惜!”

  “城内现存最老的建筑当数北宋文昌阁,今尚存大成殿,却鲜为人知。”

  “呐!这是明代的城隍庙,现在还香火鼎盛咧!”

  “还有人称‘江南最美小巷’的明清古巷,有不少摄影家、画家来采风。”

  ……

  一路上,周建成如数家珍。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哪怕是点滴小事,也有作用。”周建成将自己的信念写在益阳古城这片热土上。

  1976年,益阳文物管理部门做9宫18庙遗址普查时,周建成亲自绘图,为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线索。他呼吁有关部门借鉴山西平遥古城保护的做法,把城内旧建筑上拆下来的青砖、瓦当、麻石、窗雕、木檩等统一保管,以备修旧如旧时使用。

  上世纪80年代,经周建成大力呼吁,益阳城内文昌阁、古城墙以及一批宗祠竖立起文物保护标志。在那个年代,这是开先河的创举。

  2010年,周建成途经资阳区汽车路街道贺家桥社区,一建筑队在施工时挖出一块汉白玉材质的石刻,上面“金龙桥”3个字赫然在目。周建成立马喊停了建筑队:“这是文物,损毁了是违法的。”之后,他联系益阳市文物考古队来到现场,鉴定为清代文物。现在这一石刻收归益阳市博物馆。

  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老益阳”街上,只要哪里发现了“稀罕物”,总有周建成的身影。

  周建成还喜欢在“老益阳”遛弯,期间发现了不少“惊喜”。2009年,他在别人的菜地里发现了一段麻石垒砌的墙,因为陷在泥中,只一小段裸露在外,又被草木掩映,故很难被人发现。周建成如获至宝,回家翻阅史料一看,原来是北门城门基础。之后,他立即向文物部门反映,呼吁将古城门基础保护起来。

  “手绘益阳古城长卷,只为给后人多一个了解益阳历史文化的窗口。”周建成说,一个人的力量微薄,保护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专家寄语

  为未来留一抹历史的亮度和温度

  益阳市博物馆副馆长 卜珩一

  周建成的益阳古城手绘图长卷,古城全景跃然纸上,气势磅礴,惟妙惟肖,实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料。这是“老益阳”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益阳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始建于明的益阳古城,以典型的江南民居古巷建筑群为特点。作为当时益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承袭了益阳的累世繁华。古朴的市井街巷、精湛的建筑技艺,让益阳古城的历史文脉得以相传,江南小城的独特韵味得以延续。

  这是周建成老先生几十年来对古城的研究成果,倾注了他毕生的心血。纵观长卷,我们在惊叹周老先生精湛的手绘技艺和美术功底之时,更敬佩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呕心沥血的工匠精神,敬佩他敬畏历史、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敬佩他尽己所能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怀。希望有更多的人像周老先生一样,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未来留下一抹历史的亮度和温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