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1月01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书不是为了离开家乡”
——攸县双凡村王敏回乡创业的故事

  10月20日,王敏在查看再生稻生长情况。

  王梓槐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永亮

  通讯员 吴辉兵 刘晓聪 王梓槐

  【小康指数】

  王敏,39岁,攸县宁家坪镇双凡村人。大学毕业后曾当过教师,2010年辞职返乡创业,先后养过黑山羊、乌骨鸡,种过有机水稻等。2016年,注册成立攸县湘下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农产品开发、推广。自创品牌“凡稻凡米”声名远扬,采取技术输出、产品回收等方式,带动周边270余户农户养殖乌骨鸡等。湘下郎公司年营业额达300余万元。

  【圆梦故事】

  晨雾渐散,空山鸟语。

  从攸县宁家坪镇往北,翻过大山,就是醴陵。两山对望,一条灰色的水泥路穿过山谷,绵延7公里,串起沿路而居的400余户农户。宁家坪镇双凡村,村如其名,虽拥特殊地貌、如画风景,但终不过是湘东山坳里一个平凡山村。

  穷山沟不养人,人都往外跑。村头王家幼子王敏自幼聪慧,上大学,执教鞭,当老板,顺风顺水。但11年前,他毅然回村,养鸡种稻,在田野上唱响希望之歌。

  一亩凡间田,好稻皆自然

  10月29日,秋雨绵绵,王敏走进刚收割的水田,扒开过膝的稻茬,查看紫云英生长情况。

  “紫云英长成后,翻耕埋进土里做绿肥,花籽自然播撒,不用再下种……”王敏熟知农事,娓娓道来。

  眼前的稻田望不到边,有300余亩。眼尖者发现,田中有鸭棚、太阳能灯,不禁好奇。

  “每亩养10到15只鸭子,可以除草;太阳能灯放入生物性诱剂,引赤眼蜂以虫灭虫……”王敏解释,这是种植“玉针香”优质稻的诀窍。

  “玉针香”是王敏近年来种植的主要水稻品种。为了种好它,他挖渠引山泉灌溉,通过益生菌还田改良土地,只施发酵农家肥,不用农药化肥。

  “我们用最笨的办法,去做最好的农产品。”王敏说,只有遵循自然的生长方式,才能结出最美好的果实。

  中午,餐桌上端上来一盘玉针米饭,晶莹如玉,油亮清香,食之唇齿留香。经湖南水稻研究所检测,“玉针香”天然富硒,袁隆平称其为“超泰米”。

  “一亩凡间田,好稻皆自然。”王敏将稻米取名“凡稻凡米”,与村名“双凡”呼应,声名鹊起,销往全国。

  返乡创业,有苦有甜

  2010年回村前,王敏在攸县建坤学校教书,同时是一家健身俱乐部的老板。“父亲去世,姐姐远嫁,母亲一个人在家不放心。”王敏毅然带着新婚妻子回到双凡村。

  “好不容易供出一个大学生,回来搞什么”“读书读蠢了”……有人不理解,王敏也不解释。

  虽然在农村长大,但王敏对农活并不熟稔。受央视农业节目启发,他买来9头黑山羊,尝试养殖。

  黑山羊繁殖快,很快成群。到2013年,达90余头。

  危机悄然出现。部分黑山羊发羊痘,久治不愈。王敏查阅资料,试药治疗,渡过难关。

  2015年,羊群发展到200余头。王敏发现,双凡村山多林密,草地少,并不适合大规模养羊。

  农村家家户户养鸡,宜养殖,易推广。王敏将羊全部卖掉,引进乌骨鸡。

  “养就要养出货真味美的鸡。”王敏拒绝饲料圈养,他与妻子到北京、长沙等地学习,钻研生态养鸡法,将玉米、豆粕、统糠、油糠、青饲料按一定比例搭配,再加入定量的益生菌酵素原液混合搅拌,密封发酵成“生态营养餐”供鸡食用。

  王敏不仅自养1000余羽乌骨鸡,还输出技术、鸡苗,带动周边村民养殖。在他影响下,攸县共有270余户农民养殖乌骨鸡,存栏2万余羽。

  借力电商,共同致富

  乌骨鸡养殖成功,王敏信心大增。2016年,他注册成立湘下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就在这一年,王敏看到村里良田抛荒严重,便包下7亩田试种有机水稻。

  试验大获成功。2019年,王敏流转村里300余亩水田,全部种上“玉针香”,并注册商标“凡稻凡米”。

  种养规模不断扩大,王敏加强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联系,做起了电商。顾客通过平台能远程看到乌骨鸡生长、水稻种植情况,满意了再下单。

  线上线下齐发力,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走出大山。王敏借势而为,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市场什么价,他就给什么价。”村民王丙丰说,今年辣椒丰收,王敏以每公斤50元的价格收购干辣椒,他卖出30公斤,不出村就赚到了钱。

  2017年,王敏当选双凡村党总支书记。在他带领下,双凡村走上产业致富之路,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以上。昔日穷山沟,如今白墙黛瓦,产业兴旺。

  【圆梦感言】

  让家乡不再贫困

  王敏

  小时候穷怕了,总想走出大山。但走出去后却发现,多年过去,村里变化不大,还是穷。

  父亲去世后,母亲无人照顾。父母在,不远游。一开始,我是为了尽孝而回来。走到后面,发现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大家一起做产业、奔小康。

  从养黑山羊到养乌骨鸡、种有机水稻,再到做电商,我和爱人吃了很多苦,犹豫过、焦虑过,甚至想过放弃。但我们坚持了下来,现在越做越好。

  读书不是为了离开家乡,而是为了让生我养我的家乡远离贫困。回头看回村这11年,我无怨无悔。(李永亮 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