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湘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津湖》:新主流大片的家国叙事

  张苹秋

  近期热映的电影《长津湖》受到了市场和业界的极大关注,它从多方面显示出,作为我国影视工业化发展标志性作品的特质。不仅仅因其史无前例的制作规模与投资体量,还在于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风格迥异的创作者在商业类型框架下,试图改变以往战争题材的单一路径,兼顾宏观与微观视角,游走于革命与抒情话语,寻求内容表达的动态平衡。也因此,全片所建构的全景叙事与细腻情感平行交织,成为新主流大片在深度与艺术感染力上辩证式探索的阶段性总结。

  电影伊始并未着急切入战争正题,而是将空间设置于雾霭茫茫的江南水乡,这份静谧美好与拉开火车门所看见的万里关山图共同回答着“我们为何而战”的初心,感性的笔触虽有简单浪漫化之嫌,但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创作思路是可取的。另一方面,诗意的自然风光也与之后残酷的战场硝烟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战争的灾难性,某种程度上具有反战的色彩。

  当拍摄对象从广阔的景色横摇至返乡军人千里的脸上,开篇单镜头内所进行的尺度转换成为全片美学追求在视觉上的隐喻,即一种流动的大开大阖,磅礴气势与幽微情感相对地呈现出宏观全局与微观个体之间的关系。该落点反映在叙事中便是多重视角,而向单质创作发起的挑战也在“家”这一意象的庇护下进行。

  影片以回家开启叙述,唤起人们共通的情感经验,好似一条隐藏红线串联起三线并置(决策、对战双方)的叙事结构,不管是领导人的孩子,还是千千万万人民子弟兵,甚至是渴望回家过感恩节的美国大兵。《长津湖》不同于早期抗美援朝影片中美军形象的匆匆掠影,创作者努力使其摆脱符号化表达,还原战争背后国际势力的博弈,并企图从“他者”的视角推动叙述,由点到面生成历史全景感。

  其次,朝战题材电影序列中大多从微观切入,聚焦战斗现场,突出战场上我军的昂扬士气与英勇善战,例如人们熟知的《上甘岭》《奇袭》,抑或是近年的《金刚川》围绕着一座炸不毁的桥展开。在《长津湖》中,哥哥千里返乡—离家—“回家”的情节设置,呈现出清晰的时间纵深感,而弟弟万里新兵蛋子的角色设置为观众提供了视线牵引,与步步深入战争的观影心理重合。个体的成长叙事带出了整体事件的定位与前因后果,也将人物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家”的概念让影片并未止于表现具体战斗的激烈,还以小化大地阐述出保家卫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长津湖》不仅仅将“亲情”作为穿针引线的线索,还尝试基于类型传统对该主题做开拓。血缘的羁绊与革命情谊,任一元素对战争片来说都不新鲜,国内抗美援朝战电影中涉及相关话题的有《英雄儿女》《心灵深处》等经典,外语片有《太极旗飘扬》。不同于以往影片中着重强调单方面情感,例如同志加兄弟的革命同盟关系。本片中千里万里的手足情和穿插七连的兄弟情两股力量结合起来,相互作用。通过对“最可爱的人”进行细腻刻画,个性鲜活的兄弟连形象给观众留下记忆点,其中“雷爹”这一人物的塑造更是凝结革命信念,超越血缘进行家庭形态模拟的体现,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片中生动的人物互动关系与紧张的战斗形成一张一弛的影像节奏,让影片在客观纪实与戏剧化叙事中找到某种平衡,完成其政治、商业、艺术属性的诉求。

  铁血铸英魂,光影化精神,人们透过银幕重拾历史记忆。创作者自觉借助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理念勾连起战争的不同维度,书写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虽然期间艺术策略难以抚平宏观与微观角力的痕迹,留下一些断裂处。多人执导模式也带来层次递进的困难,例如战场戏份的同义反复,过于依赖视觉奇观来掩盖动作设计与剪辑中的不足。但影片《长津湖》就像一枚信号弹照亮新主流大片前路的探索,也传递了一种文化自信,激发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珍惜与向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