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灵山上的现代“陶渊明”
——龙山县桃心村村民刘大印致富后进行文学创作的故事

  10月21日,刘大印在家里伏案写作。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成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成

  通讯员 胡域 甘秀珍

  【小康指数】

  刘大印,57岁,龙山县石牌镇桃心村人。从2004年开始,他流转村民土地80多亩,发展烤烟、百合等产业。近5年,每年年收入均超过20万元。同时,他躬耕文学创作,先后发表作品60余万字,并带头创办《农民文学》杂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联批准、主管),实现物质、精神双“小康”。

  【圆梦故事】

  龙山县北部海拔1700多米的大灵山,乃湘西之巅、澧水之源,有“湘西屋脊”之称。大自然以其独特的笔法、奇妙的构思,把大灵山雕琢得绚丽多彩。在大灵山腹地的石牌镇桃心村,“藏”着一位现代“陶渊明”——刘大印。

  10月21日上午,记者驱车从龙山县城出发前往大灵山,在云雾中穿梭3个小时,方才找到刘大印和他的“大印农庄”。

  虽然外面还是秋天,但海拔1190米的“大印农庄”,仿佛已进入冬天。“30岁以前,从文学中找生活;30岁以后,从生活中找文学。”围着火炉,刘大印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深秋,正值烤烟收购时节。石牌镇大大小小的烤烟地里,收割后的烤烟杆长出了粉红色的喇叭花,惹人喜爱。走进位于桃心村烂泥湖的“大印农庄”,刘大印正和家人在灯光下为烤烟分级,金黄的叶子铺了一屋。

  “一年辛苦到头,就看这几天了。”刘大印告诉记者,今年他种了50多亩烤烟,总产量6000多公斤。“今年产量高,收购价也比往常高,预计总收入超过20万元。”刘大印一脸喜悦。

  烂泥湖,地如其名,偏远贫瘠,是典型的高寒贫困山区。“我生于贫困,但绝不止于贫苦。”青少年时期,刘大印试图以文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企盼着长大后能跳出“农”门。他高中时迷上了文学,但由于家境贫困,高中辍学后在家务农,往往是人在地头、心在纸上,夜晚点灯,常“爬格子”到半夜。平时节衣缩食买书、买稿纸,进城必进书店,期待着有朝一日创作出成果。

  刘大印对文学的痴迷持续了近10年,在23岁成家后,他还一边劳动一边写作。然而,1996年一场大病,让刘大印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连祖屋都卖了两间。看着家徒四壁和妻儿的眼神,刘大印哭了。

  “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刘大印决心把文学梦放在一边,先改变家庭贫困面貌。他到广播电视学校学养殖,到乡镇企业做会计,顶风冒雪开荒垦地,发展产业。

  刘大印流转了几十亩土地,利用冬闲在地头修筑机耕道。他坚持干了10个冬天,沿田边地角和山地修筑了一条宽2米、长2公里多的机耕道,为经营家庭农场打下基础。

  在长期农业经营中,按投入的多少,刘大印探索出适合家庭经营的“金字塔”产业结构。“我现在重点发展烤烟,辅以种葡萄、养中蜂,还在网上卖盆栽,搞多种经营。小农经济,经不起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只有合理规划,才能规避风险。”刘大印说。

  “现在一家六口,人均一台车。”指着院子里停放的2台小轿车、2台拖拉机和2台摩托车,刘大印脸上笑开了花。

  “要躬耕乡土,也要寻找诗和远方”

  有了生活的底子,创作灵感喷涌而出。以自己的艰难历程为蓝本,2006年,刘大印写成4000字的散文《回归田园安乐多》,并得以公开发表,从此重燃文学梦。

  “既要躬耕乡土,也要寻找诗和远方。”2008年至2009年,刘大印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5篇中短篇小说。2009年1月,当地10位文友自费创办《农民文学》杂志,推选刘大印当总编。没有办公地,编辑部就设在刘大印家里;没有经费,刘大印自掏腰包;没有稿源,就在网上征稿;没有时间,就白天劳作,晚上挑灯读书写作编稿。

  冬闲时节,刘大印却闲不下来。每年冬天,刘大印都要在山上和县城往返多次。“有一次大印下山取手稿,大雪封山,他抱着稿件徒步2小时,才从山下走到家里。”刘大印的妻子莫正菊说,“家人都不遗余力支持他,因为这是他的梦想。”

  “创办《农民文学》,既是为了重拾文学理想,也是想给农村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平台,让世人看到广大农村的新气象、新面貌。”刘大印介绍,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农民朋友、甚至很多知名作家,纷纷投来作品;他自己也灵感迸发,先后写出《家庭账本》《澧水之源寻旧梦》等“引以为豪”的作品。

  呕心沥血的付出有了回报。渐渐地,《农民文学》在业界为人所知,刘大印也成了省内外小有名气的作家。2010年,刘大印加入省作协;2011年,他参加省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成为唯一的农民代表。

  走进刘大印的卧室,俨然一个小型图书馆,桌上、床上、凳子上,到处摆着书;文学、医学、农业,门类多样,琳琅满目。近年来,刘大印到处收集书籍6000多本,在家里办起“农家书屋”。“大印农庄”,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学交流、创作中心,不时有村民前来借书、请教。

  “我正在构思一部长篇小说,取名《空间》,希望反映广大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刘大印说。

  著名词家、二级巡视员、湘西州文联党组书记黄叶,近日来到“大印农庄”寻访、采风。看到农庄的情况和刘大印的生活状态,黄叶感慨:“大印兄就是现代陶渊明,但是他比陶渊明过得殷实富足。”当即赋诗一首:“大灵山上白云深,遍地芦花带露吟。车近柴门闻犬吠,主人携酒傍篱斟。”

  ■圆梦感言  

     山上山下,各有风景

  刘大印

  乡土生活是朴实无华的,也是最真实的,一花一草、一砖一木都那么有情有色,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改变农村,首先要从改变农民开始。近些年,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农民躬耕大地,书写了无数精彩故事,等待世人去挖掘、品鉴。农民,曾经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现在已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

  山上山下,各有风景。文学来源于生活,只有立足乡土、以农为本、昼耕夜读出来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同时,文学又反过来推动生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启迪人们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莫成 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