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三代杂交水稻助力,衡南基地双季稻周年亩产连续两年超过攻关目标,达到1603.9公斤——
双季稻亩产创新高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周阳乐

  2021年的秋天,来得晚,来得冷,可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依旧火热。

  10月17日中午,在衡南县向阳桥街道清竹村一片刚收割的稻田里, 当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宣布“衡南县示范地晚稻测产结果——平均亩产936.1公斤”时,田里欢呼声一片。

  这个数字,加上7月份在此测产的早稻平均亩产667.8公斤,得到了一个让人惊喜的新纪录——双季稻周年亩产1603.9公斤。

  此次刷新纪录是如何做到的?又有何意义?记者走进测产现场,走近创造纪录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专家团队,解读背后的故事。

  扬长避短,“叁优一号”杂种优势水平高

  位于衡南的这块示范基地面积为30.5亩。在近两年参加的双季稻周年亩产1500公斤攻关试验示范中,早稻种植的是第二代杂交水稻,晚稻种植的是第三代杂交稻组合“叁优一号”。

  去年11月2日,湖南省农学会曾组织专家对该示范基地种植的“叁优一号”测产,得出平均亩产 911.7公斤。加上当年7月份测产的早稻亩产619.06公斤,周年亩产突破1500公斤。今年测产,该示范基地周年亩产突破了1600公斤。可以说,第三代杂交稻晚稻组合“叁优一号”功不可没。

  半个多世纪来,历经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研发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后,如何在前两代杂交水稻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更加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第三代杂交水稻承担起探索重任。这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即利用普通隐性核雄性不育系为母本,以常规品种、品系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新型杂交水稻,具有配组自由、育性稳定的优势。

  “第三代技术让更好的父本和母本相结合,使其能更高地发挥杂种优势水平。”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三代杂交水稻项目主持人李新奇介绍,“叁优一号”前期秧龄弹性大,无效分蘖少,成穗率达85%以上,可让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集中在有效分蘖上。

  “生长前期浪费少,基础打得牢,这是其中一个高产的机理。另外,该品种抽穗到成熟可以维持灌浆50—60天,充足的生长时间使它的穗子长得更沉甸更结实,长到后期稻秆仍然有劲,抗倒力强。”李新奇指着一串收割的稻穗告诉记者,上面结的稻谷有上千粒,总重达到20来克。

  “测产结果充分验证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与品种的稳定性。”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张德咏表示,“第三代杂交水稻是我们科技创新的一个代表,标志着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实现了新突破。”

  追求高产,“四良”要配套

  “袁隆平院士曾多次指出,水稻要高产,要有‘四良’:第一个是良种,品种要好;第二个是良法,栽培方法要好;第三个是良田,基础要好;第四个是良态,气候要好。”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生理生态栽培室主任、助理研究员李建武告诉记者,“叁优一号”是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则是良种高产的保障。

  作为基地的技术负责人之一,李建武经常来这里种田,对当地气候土壤和“叁优一号”的“脾气”摸得蛮清。

  他介绍,衡南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海拔高度78米,年平均气温18.0℃,温光资源能够完全满足水稻生长所需。试验示范基地东高西低,田大小不一呈梯形排列,土壤肥力中等,属于黏质土,紧邻的两口山塘可以确保生产灌溉水源充足,陇田两边是土坯沟渠,排灌方便,每丘田都可以实行独立排灌。

  “今年插秧时,保证了前期的基本苗数,使后期的有效穗有所增加;施肥时,在中期适时适量地施用了穗肥,助力它大穗的形成。”李建武说,今年在肥水管理上继续进行了改进,效果不错。

  “当然,今年从九月初抽穗到10月5日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湖南保持着晴好的天气条件,也有利于水稻的灌浆和结实。”李建武说。

  衡南县农业农村局也介绍,他们组织了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的工作专班,针对“叁优一号”制定了栽培技术规程,对关键技术集成组装、配套创新,做到适时播种、精心育秧、适龄移栽、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和绿色防控等。

  坚持高产攻关推广,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从今年测产的结果来看,以‘叁优一号’为代表的杂交水稻,两季能够超过1600公斤,这对我们今后杂交水稻的发展很有指导意义。”谢华安院士表示。

  按农业农村部有关规定,同一个生态区,连续两年达到目标产量才叫攻关成功。

  2020年,衡南示范基地双季稻周年亩产达到1530.76公斤。

  今年,同一基地,早稻增产了近50公斤,晚稻增产了20余公斤,使得周年亩产创造了新纪录。

  “‘叁优一号’去年经受了一个长期低温的阴雨天气,今年又经历了几天高温天气,在这样一高一低的天气条件下,仍然两年都达到900公斤以上,说明它的适应性是很好的。”李建武开心地说,“我们接下来希望通过推广和总结成功经验,让广大农民朋友增产增收。”

  袁隆平院士的儿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袁定阳也来到了测产现场。“高产是父亲毕生的追求。”他回忆,去年12月,身体欠佳的袁隆平院士在海南还召开会议对2021年的超高产攻关工作做了部署,提出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等双季稻区实施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攻关研究与示范。

  “如果父亲能知道今天的测产结果,肯定会非常高兴。”袁定阳表示,“我们不光要达到攻关项目产量目标,还要通过努力逐步提高杂交稻的稳定性、适应性、抗性等各方面水平,研发更多优良品种,最终达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目的,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