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杨斯涵
【名片】
卢芳国,女,汉族,1961年11月生,中共党员,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从教39年,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创建了湖南省首个高校党代表工作室,主持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教研课题20项,主编教材18部,发表论文250余篇;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2021年“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故事】
8月26日,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三教学楼13楼,卢芳国正在备课。褐红色的半框眼镜,齐耳短发,和蔼的笑容……年近60岁的卢芳国,让记者感觉格外亲切。
“待会忙完,我还得去趟实验室。”暑假学生放假,她却一直在“充电”。教室和实验室就是她的战场,她在这里战斗了39年,培养了“全国优秀青年学生”“湖南省普通高校百佳大学生党员”“湖南省优秀毕业生”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
“我想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有为医学发展献身的精神。”卢芳国积极探索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精品。她先后主持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改革专项等教研课题20项,主编课程思政特色教材、全国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创新教材等18部。
2018年,卢芳国策划实施一项教学改革课题——以课前播放5分钟短视频小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医经典中的智慧和力量。从白求恩的奉献精神到钟南山的抗疫精神,目前,短视频已更新28期,期期都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卢芳国觉得这还远远不够。2019年,她带领团队历经2年时间,查阅医学书籍100余本,编写出版了《医学生必读的育人故事50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地融入书本中,引领学生传承大医大爱、涵育医德医风。“前两天出版社已经将书籍印发并寄给我,这600本书我将免费送给有需要的师生。”
繁忙工作之余,她还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从1999年开始,她指导大学生实验创新课题30余项,指导本科生参加课外科技作品竞赛300余人次,获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等奖项35项,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
当卢芳国的学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她的学生、湖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实验师李玲至今还记得,曾经一篇几十分钟的发言稿,就因为一个实验数据表述不清楚,她被卢芳国要求一直待在实验室里,直到纠正。“我当时觉得格外委屈,忍不住哭了起来。没想到没一会儿,卢老师就来到实验室,给我提来了水和盒饭,我顿时觉得心里暖暖的。”
看着李玲吃完饭后,卢芳国陪着她一起做着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对发言稿的一些表述、数据等进行纠正、修改。“这些孩子,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临床还是教学、科研,都必须要有严谨的学风和态度。”卢芳国说。
在生活上,卢芳国给予学生们“妈妈般”的关爱,“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血脉关系’。”
2015年,2010级口腔医学生刘洋因为家庭变故而意志消沉。“那是他考研的关键期,看他每天无精打采,我心里着急呀!”
为了开导刘洋而又不刻意,卢芳国想方设法和他在校园内“偶遇”,她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扮演”成一名跑步爱好者,邀请刘洋陪跑。在校园里的湖畔,卢芳国和刘洋跑了一个月,通过谈心,刘洋渐渐放下了心理包袱,自信和笑容再次爬上脸庞,最终考研成功。
也就从那以后,刘洋把卢芳国视作“卢妈妈”。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定居北京的刘洋都会打电话听“妈妈”唠叨。“每当听到他唤我‘妈妈’时,我就特别开心,觉得一切都值了。”卢芳国说。
还有2个多月,卢芳国就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她并没有退休的打算,“只要还活一天,我就不想离开我的学生。教书对我而言,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记者手记
不停“充电”的“大龄女博士”
杨斯涵
其实,身为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卢芳国起初并非医药院校的毕业生。
站上讲台后,她为了给自己“充电”,在学校当了整整5年旁听生,实现了从生物学到基础医学,再到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跨专业“三级跳”。
2005年,卢芳国44岁,已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她毅然下决心考博。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她跨学科考取了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成为了当时国内罕见的大龄女博士。50岁时,她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
她说,“考博”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学生,现在,每当看到学生瞪着眼睛听她讲课时,她都感觉特别开心。
这样的卢芳国,培养的学生怎会不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