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湘江周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9月0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傅雷家书》看书信文化

  马珂

  近日重读《傅雷家书》,再次被一封封饱含真情、智慧和文学艺术价值的书信感动。《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信札,1981年被结集为《傅雷家书》出版后,成为当时轰动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并一版再版,至今畅销不衰。

  书信作为传统的通讯交流方式,一直是人们社会交往、情感沟通、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1975年在湖北云梦发现的两封秦代士卒遗留下来的木牍家书,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书信,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由此可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书信既是人们最主要的联络方式,又是生活中传情达意最细腻、也是最具温度的文化形式。

  战乱年代,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道尽书信的价值以及它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家书牵肠挂肚、望穿秋水的真情实感。仅举几个唐代的例子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杜牧”。而“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表达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惦念丈夫,对家书望眼欲穿的迫切心情。

  然而,伴随当前科技的发达与时代变迁,QQ、微信、抖音、快手等大量社交软件已经融入人们生活,无论亲人朋友相距多远,相互的沟通均能在第一时间完成。曾经书不尽言、雁去鱼来的书信文化,已逐渐被现代化通讯设备所替代。

  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普通平信业务和普通通信邮票销售逐年减少,曾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绿色邮筒已难觅踪影。有资料显示,目前80%以上年龄在30岁以下的城市年轻人已经摒弃了手写信函;30至45岁的中年人中不写书信的比例达到70%;只有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还保持着手写书信的习惯。另据《陕西日报》报道:记者在近百位中学生和大学生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是80%以上的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给亲友写过信。他们更多的经历也只是当初学习应用文的时候以作业的方式写过。还有许多同学连书信的基本格式都记不得了。

  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维系,是需要感情因素的。“言”而无“信”的时代虽然顺应了时下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但纸质书信在深化情感、巩固人伦中起到的作用远远大于社交软件。人们端坐于书桌之前,静心在信签上写下一行行发自内心深处的文字,单就那份真诚而言,就弥足珍贵。

  前些年火爆荧屏的国内首档书信朗读电视节目《见字如面》,既没有华丽的背景、夸张的表演和复杂的道具,仅仅只是读信,就迅速成为一档走心的节目,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与追捧。这一热点现象告诉我们:家书、情书、与友人书不仅富有个人特色和历史代入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书信打开了认知历史、体味人生的一扇充满人文情怀之窗。

  近期,有单位和学校开展了各种以书信为主题的活动,鼓励社会青年和大、中学生参与其中,以此保护和传承我国书信文化。由中国邮政集团举办的“书信中国”文化传承系列公益活动,于2017年3月2日在北京启动后,延续至今;2021首届(上海)书信文化节作为庆祝建党百年的重要活动已经开幕,活动时间从6月1日直至8月31日;广东省第三届中小学生书信节评奖活动也于近期揭晓。据悉,参与此次书信节的中小学校达400余所。

  衷心希望书信这一极具感染力的传统文化形式,能一直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