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时事·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8月1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贵兵:“铜锣”一打二十余年 湘戏湘情湘韵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瀚潞

  通讯员 江子仪

  人物名片:

  朱贵兵,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演员,衡州花鼓戏传承人,师从欧阳爱民、叶俊武、聂隆衡、尹培德。先后获得2014年全省“演艺惠民、送戏下乡”先进个人奖,第五届、六届湖南艺术节田汉表演奖,2017湘戏新角电视大奖赛优秀表演奖,获评2021年“百团百角唱百年”湖南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十佳演员”等。代表作品有《蔡坤山耕田》《夫子正传》《喜脉案》《连升三级》《打铜锣》《南庄收租》《父亲》《新大打铁》等。

  “各家各户,鸡鸭小心”,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演员朱贵兵敲响铜锣,唤醒了湖湘老百姓心灵深处的故乡记忆。这一次,他不再是《蔡坤山耕田》里勤劳朴实得可爱的蔡坤山,而是认真负责的蔡九哥。8月初,记者采访了朱贵兵,与他聊聊他的湘情湘韵湘戏。

  “为花鼓戏而生”

  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还在上学的朱贵兵放学路上经过一家音像店,时不时会听到从店里传来的花鼓戏。当时的他便觉得湖南花鼓戏真是好听,从事花鼓戏事业的想法也开始萌芽,“如果问我毕业以后想干点什么,我想能够从事戏曲的话就好了。”当时的朱贵兵喜欢戏曲,嗓子比较好,也喜欢唱。

  一次偶然的机会,朱贵兵遇见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欧阳爱民。“当时他在我们那边唱戏,我就凑上去了,我说老师,我能不能拜您为师,我也想唱戏。他说,可以啊,那你试一下吧。试了后他觉得我嗓子还可以,也有音乐天赋。”一个曲目,朱贵兵三五天便学会了,“我感觉自己是为花鼓戏而生的。”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朱贵兵演绎的角色都很接地气,在排演戏剧作品前,他会深入民间采风,从生活和群众中汲取表演灵感。朱贵兵说,“花鼓戏来源于民间,反映身边的人与事,有着浓厚的泥土气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创造每一个新的人物角色时,都得深入生活来体会人物角色所面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同时,朱贵兵也会收集花鼓戏前辈的影像资料,反复观看揣摩,从他们的演绎中找寻灵感,再来结合自己的表演风格,予以创新。

  传统戏与现代戏有很大的差别,传统戏讲究唱做念打、五功四法。要想将传统戏演好,演员不仅自身要具备天赋,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沉淀。“戏曲表演本身就是抽象虚拟的,似像非像,虚实非实。对艺术本质上的权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先继承才能传承,要传承必要创新。这是从事戏曲演员的必经之路。”朱贵兵说,老师曾叮嘱自己:“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这条路一走便是23年”

  “也不知道怎么搞的,这一路走过来,一坚持就是几十年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朱贵兵始终相信,只要自己一直热爱花鼓戏,认真钻研花鼓戏,总有一天能在这个行业干出一番成就来。

  当然,在戏剧排演过程中也难免有困难与疑惑。朱贵兵回忆,他刚进省花时,第一个戏就是《蔡坤山耕田》,当时语言和表演风格就阻碍了他,“我不会讲长沙话,再加上与省花的表演风格又有不同之处。”于是,朱贵兵便先在语言上下功夫,请教老师,学习长沙话,再学他们的表演风格,慢慢地融入。“只有一点一点地学,一点一点地做,相信有付出必有回报,才能将困难化解。”

  对于23年的花鼓戏之路,朱贵兵认为自己着实幸运,遇到了几位对他花鼓戏生涯影响颇深的良师——欧阳爱民、叶俊武、聂隆衡、尹培德,他们为朱贵兵的花鼓戏之路指明了方向,“他们的教导与鼓励让我坚持至今。”而花鼓戏也早已融入朱贵兵的生命里,“作为一个戏曲演员,戏曲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也改变了我的价值观。”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