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周阳乐 余蓉 周倜 王铭俊
一袭白衣,一个称呼,代表的是责任和对生命的敬畏。
长期以来,湖南62万医务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践行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白衣战士”逆行出征,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全力以赴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今年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在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5位医师,倾听他们在不同岗位的从医初心故事。
一枚勋章背后的信念
8月4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抗疫医疗队驰援张家界。一位9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目送着出征队伍,花白的眉毛下眼睛里泛着光。“以前医院组建医疗队,我基本都没落下过。”老人说。
这位老人是“湘雅名医”、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孙明教授。这位有着66年党龄的老教授的记忆里,每一次出征都肩负使命、倍感荣光。其中有一次印象特别深刻:他曾被赠予一枚勋章,自那时起,一个信念根植于心。
1958年,孙明随湖南省医疗队去福建支援前线,后来跟伤员一起来到了江西省康复医院。在那里,他结交了一位抗美援朝老兵,老兵患了肺结核,病得很重。“军人性格本来就硬朗,加上遭受的病痛让他的脾气变得非常大。”孙明说,当时很多医护人员都避而远之,但是他却对老兵格外关心。
“医生和病人建立感情和信任,是治病救人的基础。”孙明说,“想要医治他,就要倾听他的故事,了解他的想法,照顾他的情绪,只有他充分信任我,我俩才能‘合作’。”
孙明回忆,老兵当时坚信一个土方可以医治好自己,孙明很理解他不想放过任何一根“救命稻草”,因此没有阻挠。另一方面,孙明努力翻阅书籍,请教高明,寻找治疗办法。老兵感受到他的真心、善意和努力,不再发脾气,积极配合治疗。
遗憾的是,孙明离开江西回到湖南不久,老兵还是去世了。让他没想到的是,老兵去世前让家人把自己获得的抗美援朝勋章寄给了孙明。
“我想,他已经把我当作救死扶伤、重感情的好战友了。”揣着“滚烫”的勋章,孙明深深感受到了朴素而真挚的医患关系。他说:“医生就应无微不至、设身处地地去关心爱护病人,没有哪个病人会铁石心肠拒绝一片真心和好意。”
60多年的临床经验,30多本经典著作,孙明记不清救治了多少病人,也记不清培养了多少学生。如今,他仍然坚持每周三参加科室大查房,有时也应邀会诊疑难杂症。“我从来不怕学生超过我。”孙明表示。
他的战场,不断“打怪升级”
“我不能说太长时间,今天又来了一批队员,我要马上过去给他们培训。”8月17日晚9时许,在张家界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支援抗疫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田沂,终于“挤”时间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
47岁的田沂是院感督查负责人。自8月8日赴张家界后,他就投身院感防控培训工作,建章立制,指导每一位进入病房的工作人员正确穿脱防护服,严防院内感染。“我们接到任务来到这里,就是想来打胜仗的,一是要把病人全部治愈出院,二是要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他说。
作为感染科医生,田沂的战场离病毒最近。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第一时间报名赶赴武汉,在武昌方舱医院工作43天。他说,感染科医生需要不停地“打怪升级”。“新的传染病层出不穷,从乙肝到SARS、禽流感、甲流、埃博拉,再到新冠肺炎,感染科医生的挑战每时每刻都有、都在变。但我们也越来越厉害、手段越来越精良、设备越来越先进。”
在今年支援张家界抗疫期间,当院感防控步入正轨后,田沂开始接管一层病房,主要负责救治轻症或普通型患者。治疗的同时,他联合心理专家为这些轻症患者打造了一个“欢乐屋”,对他们开展心理康复训练,讲解疾病防控知识,帮助他们恢复规律生活。
看到患者的病情和心情好转,是田沂最开心的事。而他心里同时也深藏了一份对自己家庭的愧疚。田沂的妻子是同院的一名护士,在发热门诊做排查工作。他们15岁的儿子早已习惯自己照顾自己。“我们每天会进行一场三方视频通话,看看儿子又给自己做了什么吃的。”言语间,田沂满是心疼与思念,但他嘴上却说,“男孩子嘛,给他独立成长的机会,也是件好事。”
两次出发,一份初心
8月17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华光来到张家界已经一周了。18时许,脱下厚重的防护服,他得赶紧吃完晚餐,为晚上的例行视频会议做准备。
此次驰援张家界抗疫,华光的主要工作是用中医疗法救治病患。“再次作战,预案与预判、救治与防护都更有经验了。”华光信心满满。
华光的“底气”,源自去年驰援武汉抗击疫情的经历。彼时,作为第三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他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度过了永生难忘的37天。
谁能想到,今年8月10日,他与其他四位“中医战友”再次出征,驰援张家界抗疫。
巧的是,这次依旧是去年共同奔赴武汉作战的“原班人马”。“要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信任!要让去年攒下的救治经验发挥最大功效!”带着这份决心,华光踏上了“战场”。
更巧的是,临行前,年幼的女儿又像去年一样对他说:“爸爸,记得给他们开中药,一定要把病毒全部抓光!”
再次来到“最危险的地方”,救治依旧如去年般辛苦,责任与压力依旧如初战时“山大”。白天他紧张有序救治病患,晚上回到酒店还要忙着给患者发微信询问病况、疏导心理压力,与西医战友及时进行业务交流,与中医战友开固定线上会议……不过,这一次华光感觉方法更顺了、效率更高了,自己和团队也更“稳”了。
“当你长大,知道社会责任的意义后,你一定能原谅爸爸这次只能隔着屏幕给你擦眼泪……”身在张家界的日子,华光有空总会翻出这封在武汉时写给女儿“糯米”的家书,“这是我最强的动力,提醒我要一直做个敢于担当的好医生、言传身教的好父亲。”
一个人完成800份样本的检测
8月17日下午5时30分,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医生龙贞亦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回到家中,一岁多的儿子马上扑进了她的怀里。“最近工作太忙都没时间陪伴他。”龙贞亦有点愧疚地说。
“90后”龙贞亦是湘西凤凰县人,从小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彼时的她已怀孕8个月,仍积极主动申请上抗疫前线,但领导没有同意。
今年7月底,新冠疫情再次袭来。7月29日晚,省人民医院连夜召集检验医护人员支援张家界,龙贞亦再次请战。由于长沙也急需大量检验医护人员,她被安排留守在医院,加入核酸检测队伍。
“哪一份工作都需要人做,我就守好我的岗位。”龙贞亦话语朴实,做事扎实。7月31日下午5时30分,她进入实验室开始核酸检测,直到第二天早上8时才结束工作,一个人就完成了800份样本的检测,无一错漏。
“说不辛苦是假的,但当时我们承诺所有送来的核酸样本都要在6小时内出结果,任务紧、担子重,所以我一心只想好好完成任务。”龙贞亦回忆,试剂准备、标本制备、扩增、分析,哪个环节都不容出一点差错。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她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到早上8时下班时,她才发现自己有点头晕目眩。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她和同事共同坚持了14天。8月13日晚8时,长沙市中风险地区全部清零,龙贞亦的工作也逐渐回到了正常。
“这次一线抗疫的经历,让我更加感受到这份职业的责任与使命。”龙贞亦说,印象最深的,是同事们的忘我奉献。“他们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我会继续向优秀的前辈学习,做一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优秀医生。”
为罕见病儿童找到那束光
8月17日下午,省儿童医院小儿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吴丽文抓住问诊的空当,将一垛垛的资料理顺。作为罕见病的诊疗专家,她必须抽丝剥茧,根据找到的关键线索去翻阅文献,与全国多家医院的医生联系,大家一起出谋划策。
“我还是建议你搏一搏,让孩子进行下一步的诊治,虽然成功率可能只有3成,但是不搏,孩子大概率活不到10岁。”吴丽文对一名4岁男孩的母亲说。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后,吴丽文诊断孩子可能患上了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噬血细胞综合征。她为此制订了多个治疗方案,结合患者家庭的实际情况,为家长分析评估不同方案的费用、风险、获益。
“尽管过程十分艰难,但只要家长有决心,我们就会站在一起。”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39岁的吴丽文总是会想,“如果这是我的孩子,我会选择哪一种方案。”
目前已知的罕见病有7000余种,只有不到10%的病例能得到针对性的治疗。很多情况下,吴丽文花费大量时间摸索,也没能弄清楚孩子患的是哪种病,“我们努力过,尝试过,我们确实尽力了。”而诊断出的罕见病,吴丽文总是乐于和同行、基层的医生宣讲,让更多迷茫、困惑中的家庭和医生看到希望之光。
“孩子们纯真朴实,他们的一个笑脸都可以洗刷我们一天的疲惫。”吴丽文说,这是作为儿科医生特别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