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8月07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好政策“指挥棒”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杨丹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加重视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更加重视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激发动力活力,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最终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政策的引导和保障。因此,要通过优化并完善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形成助推产业升级,优化人才建设、健全平台构筑和营造创新环境的“指挥棒”,促成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密切配合,形成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优化产业政策,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要优化产业政策以引导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更好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引擎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细化产业政策实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方位支持。结合地方实践因地制宜地提出助推特定产业发展的政策。调整产业政策以差别化的作用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产业对产业和产品予以综合扶持,对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产业优化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予以保障,对衰退期传统产业转产、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提供援助。完善产业政策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企业成长发展的机制。形成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信息收集、政策提供和服务保障,有针对性地为各类创新型企业提供服务。

  优化人才政策,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强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要按照国家战略方向和地方实践发展实现创新人才的集聚、培育和保障。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实现人才集聚,回应地方在产业布局和产业升级中的现实需要。譬如,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就必须以开放的人才政策,以国际尖端制造业为标杆,引进先进制造业所需的尖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优化人才培育政策,最大程度地挖掘和提升人才的价值。依照各地产业布局,由党委政府牵头,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沟通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加强地方政府、园区、协会、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拓展人才培育的通道,增强人才成长的愿景,创造人才提升的空间,形成良性的人才培育机制。优化人才保障政策,实现和引导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在人才的使用过程中要发挥本土优势,综合运用物质和精神激励,体现对紧缺人才的人文关照,解除紧缺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人才的创新创造提供制度环境保障。

  优化科技政策,充实高质量发展的“弹药库”。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能量源泉和坚实保障。要优化科技投入政策,加大对基础科研的制度保障。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原创性和颠覆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是创新引领发展的基础原动力,应优化对从事基础科研的机构和人员提供的政策依据和必要保障;要优化科创成果转化政策,构筑服务于科技创新和转化的平台。尤其要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拓展多元化投入渠道汇聚资金资源,形成联合攻关机制,实现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的市场价值,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优化科技评价奖惩政策,修订科研成果评定和奖惩政策,破除不合时宜的成果评价制度和奖惩规则,促使成果评价规则更加多元化,完善以实现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引导研究中心和科研院所树立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机制,激活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的激情。

  优化教育政策,营造高质量发展的“大气候”。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崇尚创新和积极创新的风尚。要优化基础教育政策,将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在“素质教育,文化育人”大教育政策背景下,进一步理顺知识、能力和素质间的关系,强调创造力的培养,保护和开发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一以贯之的习惯。要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政策,实现对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与产业的对接、与企业的合作,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合作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训基地;优化学生毕业评价机制,鼓励形成体现创新能力的实践成果。优化社会办学和大众教育政策,为社会形成创新至上的价值观服务。要将培养和倡导创新的理念纳入教育产品的开发之中,引导崇尚创新成为社会风尚。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