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湘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8月0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诗歌时代的热闹与警醒

  陈惠芳

  《诗经》以降,中国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屈原、李白、杜甫,诗星闪烁。一代又一代,香火延绵不断。竹简、陶罐、纸面,诗歌的足迹无处不在。

  时光流转。互联网的介入,自媒体的兴起,新诗歌时代的到来,诗歌的空间在加宽,诗人的才情在加深。围绕诗歌与诗人,节会不断,作品分享会、诗歌朗诵会、诗人采风、诗歌征文,风起云涌;官方与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此起彼伏。每逢周末,各类诗歌活动,应接不暇。

  在此情形下,公众的消费趋势被分解。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消费,诗歌充当了消费品。这是一种好现象。隐隐的,“诗歌的80年代”或曰“80年代的诗歌”似乎重现了。

  也有人担心:电脑的鼠标,会不会像老鼠一样窃取纸库中的种子?为手机被迫“低头”的头颅,会不会遗忘纸媒曾经带给我们的荣光?事实上,与时俱进的诗歌类报刊并没有消亡。

  “四大名刊”《诗刊》《星星》《绿风》《诗歌月刊》,跨越几十年的风雨,依旧焕发勃勃生机。《中国诗人》《诗探索》《草堂》风头正劲。全国大大小小的报纸副刊,诗歌自有一席之地。

  就湖南而言,诗脉绵延。《散文诗》《湘江文艺》《湖南文学》《芙蓉》将诗歌视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湖南日报》“湘江”周刊每周都有诗歌亮相。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湖南日报社旗下的新湖南“湘江”频道对诗人作品密切关注,“文库”频道汇聚包括诗人在内的文学湘军。

  互联网之前,诗人的创作空间与发表空间,相对狭小。不少诗人弄起了油印诗刊诗报,自娱自乐。这也制约了诗歌的“大众化”与“小众化”。

  忽如一夜网络来,千树万树梨花开。QQ、微信、微博、博客、论坛,迅疾成为诗人创作与发表的主阵地。而后,微信公众号跟进。“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零距离”。一网在手,天涯咫尺。创作、发表“两分离”的浮离状态被消除。“创作即发表”成为新常态。诗人们因“互联网+”,从个体组合成了群体;又因“互联网+”,脱离成了个体。

  诗坛热闹了,诗人和评论家有活干了。这是好事。但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很多好事,坏就坏在千篇一律的点赞、众口一词的吹捧,缺乏锋芒十足、有力有用的批评。

  某些作品分享会,演变成了“好人好事”。你说好,我说好,他说好,大家都说好。分享者自圆其说,乐陶陶;被分享者,自享其成,陶陶然。甚至,有的作品分享会弄得歌舞升平。这样的作品分享会,到底有多少实质价值与启迪?

  其实,作品分享会应该是作品批评会。批评批评,就是批改评判。应该安静地坐下来,一首一首分析,一行一行鉴赏,主要是指出不足与缺陷,达到警醒的效果。

  某些作品分享会存在许多弊端,华而不实。自媒体与微信朋友圈,也是如此。某某作品一出,便“秒赞”。看都没看,就点头称许。某某作品一出,便“好评如潮”。

  如此有用吗?只顾情面,不讲真话、实话,这样的分享会有百弊而无一利。

  批评家的责任与良知,就凸显出来了。作品分享会“评功摆好不挑刺”,与其说是作者的责任,不如说是批评家的责任。

  新诗歌时代,诗歌的多样性越来越突出。每个诗人,不可复制与克隆。诗人写什么,怎么写,确实没有一个标准。

  回到诗歌本身,有一个问题应该、也需要达成共识。这就是,诗歌要写得像诗歌。诗歌毕竟不只是分行的文字。

  需要警惕的是,一些打着“诗人”招牌的人,在干着破坏诗歌声誉的诗。在一些自媒体中,低俗下流的诗歌、纯粹口水的诗歌、不知所云的诗歌、味同嚼蜡的诗歌,还在炮制和叫卖。还有一些诗歌,口号式、标签化、图解化严重,假大空。

  诗歌要有人间烟火,要有悲悯情怀。故弄玄虚,装腔作势,不是好诗人、好诗歌。

  诗无尽头,学无止境。诗人们当自省自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