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虹雨
一
常德石门南北镇薛家村,海拔1200多米,素有“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之称。这片贫瘠的土壤,曾是一片红色沃土。
薛家村的六塔山上,有一片烈士陵。一块硕大的石碑上,书写着鲜红的六个大字——祖国不会忘记。
91年前的那段悲壮历史,已经深深地刻写在青山间。
1930年5月,乘贺龙领导的红四军主力实施东征、暂时离开湘鄂边之际,当地白匪头子率领数百人,偷袭泥沙苏维埃区政府。
农会主席彭金堂被捕,一支由红军骨干武装起来的游击队,负责执行营救任务。
当他们赶往长梯隘,彭金堂早已遇难,遗体被悬吊在操场旁一棵大树上示众。
双方在长梯隘一带展开激战。
敌人集中火力,疯狂地逼向红军。敌众我寡,红军只能且战且退,被逼上剪刀峡绝境。
弹尽粮绝,68名红军战士纷纷从剪刀峡顶纵身跃下。
1931年春,当地人发现,原本光洁透亮的剪刀峡崖壁中心凸起处,比往年多出了一团怒放如火的映山红。
有人说,那是“红军魂”。
二
红军魂,如花静悄悄地怒放在剪刀峡。80多年后,跳崖的红军才终于得以安顿。
带他们回家的,是一名退伍军人,他叫王新法,河北人。
听着红色革命故事长大的王新法,走上了一条红色的路。
1969年12月,他参军入伍。1973年12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他转业到石家庄市公安局。
退休后,他前往贵州、湖南等地,寻找贫困村,志愿扶贫。2013年7月,他来到薛家村,第一次听到68名红军英勇跳崖的故事,震撼不已。当得知跳崖的红军烈士至今都没有“回家”,而是草草掩埋在乱坟岗,他流下了泪水。
他决定留下来,并成为薛家村的“名誉村长”。
他干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接英雄回家。
他拿出全部积蓄,在六塔山修建“山河圆”烈士陵园。
男人们上山开荒树碑,妇女们在家绣制覆棺的五星红旗。
漆匠们加入进来,为小棺木涂上土家人自制的山漆。
石匠们主动请缨,雕刻青石墓碑。
缝制红旗的一捆捆红绸布、一捆捆黄绸布、一卷卷红丝线,将薛家村全村人的心都紧紧地拢在一起。
2014年3月31日清晨,六塔山上,覆盖着五星红旗的68名跳崖烈士遗骸终于得以安葬。
除了“张大壮”“徐老幺”,更多的人,没有名字。王新法只得请人在碑石上刻着:无名。
在接英烈回家的仪式上,王新法饱含泪水,深情地说:“长眠在这里的红军烈士,是我坚守薛家村扶贫的精神支柱,也是乡亲们拔掉穷根、过上好日子的精神寄托!”
白天,他翻山越岭,深入调研。晚上,他点亮不眠夜灯,绘制规划蓝图。
薛家村要开发,可是有限的土地被四处分布的坟冢分割得支离破碎。王新法在薛家村建起“万古流芳园”,倡导薛家村人集中安葬,并倡导村民对原有的坟冢进行迁坟。
89岁的抗战老兵龚万能弥留之际,要来纸笔,留下遗言:死后上六塔山,多留一块地给薛家后代,并在遗言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开发薛家河旅游项目,需要迁坟,5位村民二话没说,签字同意。
2014年11月30日,薛家村祖坟集中安葬大行动全面启动。
一辆辆三轮车,装着小棺木,奔向六塔山。
短短19天里,村民们将71座祖坟迁上六塔山。
贫困曾像魔咒一样困扰着薛家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路不通。
薛家村海拔1200多米,山高,路陡。世世代代的山里人,靠砍刀在大山里砍出一条路,靠骡马在山壁上踩出一条路。
王新法决定在大山里开出一条致富路,击碎这千百年来困扰大山的贫困枷锁。
下河公路修建进入最艰难的时期,沿线到处是悬崖峭壁,有上万方岩石需要打钻爆破,危险重重。
2014年10月的一天,王新法召集村民开会。他摊开一张纸,拿出生死状:“如出现不测,绝不给他人添责,特立此嘱。”
在生死状上,他写下自己的名字,并按上红手印。
生死状上,村民们签名,并按下红手印。
共产党员曾德平。
共产党员贺文清。
村民鲁贺成接过笔。
村民唐弟育将笔又接了过去。
村民田凤兰签上名。
村民曾德凤按下红手印……
17个鲜红手印,17份血色承诺!
这份红,与薛家村映山红的红是一样的红,与红军魂的红,是一样的红!
整个下河公路,村民投入义务工3000多个。拓宽村道10多公里,修建山道5公里,把通组道路修到了30多户村民的家门口;加固河道,架起6座桥梁;爬山越岭,铺设管道引来山泉水,修建蓄水池,解决6组20余户人家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步解决100多亩茶园的灌溉问题……
生态茶园的春茶还来不及采摘,2017年2月23日下午3时许,王新法突发心梗……
王新法的遗体从石门县城运回薛家村,沿途130公里,各乡的村民们在路边自发摆放花圈横幅。
10个乡镇,100多个村庄,村民们站在路边,送王新法回家!
家,就在六塔山上的山河圆。
高山上,映山红一簇簇、一片片,怒放在六塔山谷。这些花,为68名红军盛开,也为“名誉村长”王新法而开。
三
“感觉他并没有走,还一直在我们身边。”木匠简发成说。
王新法曾在他家一楼一间房子借住七个多月。
2017年2月23日,王新法在简发成家突然晕倒,没有再醒来。
王新法走了,一股无形的力量,依然还在。
2017年3月11日傍晚,简发成接到村民杨来传的求援电话。
“我老母离开家,已经有一天了,还没有回来。”杨来传焦急不已。
当夜,全体村民打着手电,杵着竹棍沿山寻找,通宵未果。
12日凌晨,村委会又通过广播,发动所有村民进山搜救!
下午4点多,在一片湿漉漉的原始丛林中,终于发现躺在地上呻吟的孟老太。
村民们赶紧轮流将老人背下山,紧急送往当地卫生院抢救。
当年,王新法在剪刀峡谷,寻找红军魂,将一个村子的红色基因唤醒。
如今,这份红色基因,成为了全村人的精神支撑。
薛家村山林面积大,距离县城远,远水救不了近火。2017年10月,石门消防决定在薛家村设立一个微型消防站。
消防站需要在当地招募、培训一批灭火志愿者。简发成积极报名。
学习王新法精神的积极分子、王新法生前组建的“与民共富军人团队”成员等30多人都成了志愿消防队员。
志愿消防队是薛家村的“119”,还是村民随喊随到的“110”。
王新法替薛家村找到了一个村子的信仰。这股力量,无形,但坚定。它如同一根绳,将薛家村的村民紧紧地聚在一起,也将一个个在外乡打工的年轻人拉回薛家村。
薛家村,曾一度成为一个空心村。80%以上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
年轻人走了,村子老了。长大的孩子,又不断地离开村子。
2014年,张言丽从邻村潘坪嫁到薛家村。婚后,夫妻两人外出打工,月收入上万元。
2014年底,她和丈夫回乡过年,王新法将返乡的薛家村年轻人召集在一起开会,鼓励他们多为家乡作贡献。
王新法去世后,张言丽时常想起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你们年轻人都走了,薛家村谁来建设?
终于,她决定回家。她找到薛家村村支两委,不久,成为王新法纪念馆讲解员。
一次次讲述王新法的故事,一次次接触他曾经用过的物件,张言丽感到,选择归来,她做对了。
2019年,张言丽加入“王新法民兵突击排”。2020年,她通过自学考试,被湖南农业大学大专班旅游专业录取。
“我想,最好的怀念方式,就是我们释放出各自的内生动力,为薛家村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张言丽说。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回归。
覃正勇转让在广东的公司,回到薛家村。
田祥雄放弃外出打工,选择回家创业。
……
如今,有20多名年轻人回到生养他们的家乡。
一股无形但强大的力量,将一颗颗心紧紧地拴在一起。
王新法的女儿——王婷也回到了薛家村。她将父亲曾经佩戴在胸前的“为人民服务”的徽章,戴在了自己身上。
“爸,您扛的这面大旗太重了,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扛得起来,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父亲的坟前,王婷许诺。
发展有机茶产业,关爱留守儿童……她奔走在父亲曾经日夜奔忙的大山里,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
唐代韩愈曾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无论是石门剪刀峡的红军魂,还是河北燕赵义士的英雄气,都凝聚成为整个村子无形却坚定的力量!
这股力量,开山劈路,垦荒植绿。
1600多亩生态茶园绿意葱茏,“名誉村长”有机茶走出大山;“新法隧道”与峡河道路,将下河片与村中心连成一片……
山村正在悄然巨变!贫困的魔咒终于解除,薛家村成为了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湖南省文化和旅游扶贫示范村,并入选第一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国家级森林乡村名录。
村民的年收入大幅增长,从2014年的4000元提高到2020年的10000元。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村民彭礼杰,承包茶园、开办民宿,年收入增长到如今的12万多元。
“住新房、开新车,以前,这些我想都不敢想。是王大哥给了我们敢想的勇气,更给了我们敢干的力量!” 彭礼杰说。
高山之上的薛家村,正铆足了劲,积蓄生长的新能量。
薛家村人相信,六塔山上的68名红军烈士,还有扶贫楷模王新法,他们都看见了整个村子的变化。
看,那满山盛开的映山红,不仅仅是红军魂,还是他们欣慰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