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锦灿
基层治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更关系到民心向背,意义十分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各地应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为指引多维发力,夯实基层治理之基。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深化党对基层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各领域和环节,准确掌握基层治理中的资源、方式和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的各项制度,有效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将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号召力,做好各项群众工作,全力以赴解决好群众最关切最现实的问题,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
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探索在网格和楼宇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在辖区建立联合党委,通过党组织将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形成“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克服基层社区社会治理力量和资源分散甚至相互掣肘的弊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强化制度创新,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明确事务清单。细分事务清单,设置议事决策、组织人事、资金管理、工程采购、救助救济、阳光事务和公共服务等类别,逐类制定管理章程。事务清单制应与“最多跑一次”改革做好同步衔接,与相关职能部门服务事项、措施内容、运行步骤做到无缝对接,使群众既能找到事务具体负责人,又可提高办事效率。
明确运行流程。根据事务清单绘制办事流程图,列清基层事务清单关键环节、重要节点的办理条件、操作程序、公开公示等,做到所有事务都在阳光下办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避免基层办事人员公权私用、以权谋私,确保基层党员干部按章办事、风清气正。
明确风险警示。立足“筑牢拒腐防变防线”,对照事务清单内容和流程,预先组织风险摸排,梳理廉政风险重点关口,不定期检查基层办理事务流程,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切实提升组织纪律的实效性。
——强化社会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优化基层工作队伍。
完善村(居)社会工作者职业体系。重点打造“1+N”制度体系,强化社会工作者管理,提升基层工作效能:“1”是总的建设方案,“N”是指在实践中根据工作需要增加相应内容。目前,“N”可包括员额管理、准入机制、日常管理、岗位设置、考核制度、教育培训、末位淘汰机制等具体配套制度。
建立村(居)社会工作者岗位职责清单,实现定岗定责到人。建立村(居)岗位责任制,根据每个村(居)基层责任人员的工作分工制定工作清单,形成包括村(社)委员会清单、社会工作者清单、网格员清单等在内的一套完备责任体系,并加强考核,杜绝责任清单制成为“纸老虎”。
完善绩效管理和晋升机制。社会工作者薪酬应与岗位等级相对应并定期增长,动态调整其薪酬待遇体系;鼓励社会工作者通过学历提升、绩效评优、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实现“加薪晋职”;将一定比例的村(居)集体经济收入作为社会工作者津贴,有效提升其带头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绩效考核中特别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可通过选拔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
——强化互联网平台运用,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加强基层数字化建设。信息时代的智能互联技术革新,为基层治理创新带来了大好机遇。为此,应加强基层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基层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精准化、智能化供给,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立中心指挥调度系统。依托12345政府服务便民热线,第一时间获知群众身边烦心事,并通过联动管理平台将群众信息反映给指挥中心,安排社会工作者及时准确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实现数据信息共享。通过群众网上办事平台,将辖区内实有房屋、出租房屋、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重点场所、重点人员等社会服务信息共享展示,实现公共资源一网整合共享、日常工作一网考核评估,打破基层治理各岗位之间的信息壁垒,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