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平 周 俊 李梅花 邹娜妮 龚雅丽 朱思琪
湖湘腹地,孕育大美娄底。
钢铁之都,崛起现代化工业新城。
娄底是湖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是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湘中明珠”。
近年来,娄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敢闯敢试、先行先试,一路砥砺前行,一路拼搏奋进。“十三五”期间,娄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人均GDP由3万元迈上4万元。市场主体达到27.5万家,“四上”企业、规模工业企业分别净增895家、320家,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实现进位目标。金融机构存贷款分别达到2203.64亿元、1335.87亿元,贷存比为60.62%。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每一步,都坚定自信,饱含力量;每一步,都大胆创新,与时俱进。
发力“双引擎”
推动“三高四新”战略落地生效
6月21日上午,在2021年湖南省第二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娄底分会场,随着娄底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非宣布开工,娄底市88个重大项目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本次集中开工的8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220亿元,2021年计划投资90亿元。其中,61个产业项目主要集中于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产业。
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曾超群表示,娄底以这次集中开工为动力,瞄准“三高四新”战略目标,抓住“双引擎”这个核心,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2020年,娄底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推动娄商返娄,将工程机械制造业和钢铁新材产业建设为娄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贡献娄底力量。
娄底因钢铁而兴,拥有千万吨钢的优势产能,被誉为湖南的“鲁尔区”。瞄准产业结构调整,娄底依托华菱涟钢、冷钢、VAMA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汽车板、高强钢等钢铁新材产品,全面推进钢铁产业向“高精尖”转型;依托中兴液压、三一路机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液压油缸、路面机械等工程机械制造业,以“双引擎”产业引领娄底先进制造业体系。
为推动“双引擎”高效运转,娄底高位推动,成立由书记、市长任总召集人的工作专班,指挥、谋划解决重大问题;建立联席会议、专班例会制度,调度重大项目推进,破解发展难题;建立清单式项目台账,对重大项目定期高频“调度、通报、讲评、观摩、考核”;开设报批报建绿色通道,设立投资基金,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涟钢、三一等核心龙头企业,推进靶向链式招商,实施绿色智能制造赋能工程。其中,三一中兴液压电镀项目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立项,不到1个月获得环评批复,帮助企业有效抢抓效率和时间。
今年以来,娄底共实施“双引擎”项目29个,已完成投资69.73亿元,为年计划的96.9%。实施省“三高四新”产业项目18个,所有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在做大做强“双引擎”主导产业的同时,娄底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招商引资等方式,对全市产业进行链条化布局,谋划发展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配件、先进陶瓷材料、农机产业、节能环保等1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结构从单一的钢铁向多元化转变,增长方式从初级加工向全产业链转变。
今年一季度,娄底1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已集聚610家规模工业企业,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产业集聚项目超过180个,产业链增加值增长12.1%,高于规模工业增速6.4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81.5%,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
涵养城市气质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齐头并进
斑马线上,两侧车辆有序等候,行人快速通过;道路整洁,沿路张贴文明标语;志愿服务,帮困济贫……文明,让娄底这座城市更加美丽。
文明始于心,创城践于行。2010年开始,娄底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毅力,着眼“文明”,着重“人”与“城”互动共生进步,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军。
娄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生深刻变化,“文明娄底”,已成为亮丽的湘中名片。2020年11月20日,娄底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奖牌。
回顾“创文”历程,2018年,在获得两次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后,娄底发起新一轮攻坚,提出“创文三年行动计划”,“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创成功”,分年分步、有力有序推进创建工作。
冲刺“创文”目标,跑好“最后一公里”。2020年,娄底先后召开市文明委全会暨创文管卫领导小组会议、全市创文管卫工作推进大会、娄底市创文攻坚冲刺大会,研究部署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级领导高频次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学校、社区、农贸市场等基层一线,开展专项督导、现场办公,重点解决群众关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管理等难点问题,有效推动创建工作高质量开展。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漫步娄底大街小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景”美不胜收。路口遮阳亭、文化地标、文明宣传栏有序分布。其中,以城市文明为主题的户外公益景观设施,更是靓丽。
为巩固创文管卫成果,娄底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明城市建设始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深入推进公民道德、网络文明、家教家风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全域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在服务城市发展一线,娄底“乐坪乐”“长青藤”等志愿服务品牌、中国好人、道德模范星光闪闪,已有志愿服务组织63个、志愿服务站(岗)600多个、志愿服务团队1815个、注册志愿者48万名,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肖光盛、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郭远红,以及12名中国好人、125名湖南好人、117名娄底好人。
与此同时,娄底繁荣公共文化事业,用好红色资源,以蔡和森纪念馆为龙头,打造湘中党性教育示范线路,筹划建设蔡和森干部学院;培育壮大现代文旅产业,实施文化创新“五名”工程,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金融、农业、体育、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网络视听文化创意创业园、现代文印产业园、文体装备智造产业园建设,提升文旅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解决“急难愁盼”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攀升
将党史学习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娄底全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通过群众满意度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娄底市级领导班子和市级领导干部发挥“关键少数”表率作用,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重点梳理、解决“无籍房”办证、老旧小区改造、就学难等民生难点和政策堵点问题,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检验学习教育成效,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盼了十年,终于拿到产权证了!”前不久,在娄底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娄星区文苑等5个小区的业主们正在办理不动产权证。本着“依法依规、民生优先、分类施策、标本兼治、高位推动”原则,娄底推出办证、房企“全生命周期管控”,通过容缺机制、领导包案等手段,自去年9月28日起,集中解决“无籍房”办证难题。今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剩余“无籍房”办证工作被列为市委常委班子“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要求总结过去好的经验做法,乘势而上,把实事办到底。
截至5月16日,娄底市共办理“无籍房”不动产登记67211户,102个商品住宅项目和15个棚改项目实现清零,房地产办证信访矛盾化解率位列全省第一。
6月17日,娄底原棉纺厂家属区,居民邓海林和邻居坐在廊亭边晒着太阳边聊着天,很是惬意。
“过去小区墙体开裂,电线老化,违章建筑乱搭乱建,困扰居民生活。”邓海林说,2018年,这里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试点范围,通过墙面翻新、道路平整、管线下地等提质改造,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娄底是个老工业城市,小区老旧成了群众烦心事。干部工作作风集中整治启动后,娄底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成立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联席会议,改造进度半月通报,启动问责机制,促进改造项目快速推进。2021年,娄底市17个片区13303户已全面启动改造工程。
教育是民生之本,大班额、超大班额曾是困扰娄底教育的瓶颈。“我以前教过的超大班级人数达110人,现在减少到54人。”娄底市星星实验学校老师张云告诉我们。2020年为进一步化解大班额,娄底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整合其它资源办学等途径,增加学位33425个,超额完成省定任务。2021年,中心城区通过新建、改扩建5所学校,采取均衡配置、定向调度等方式,推动工作进度较慢的县(市、区),确保如期消除大班额。
坚守初心使命
奋力书写乡村振兴壮丽篇章
“依托这个产业,我们不仅脱了贫,而且实现了持续增收,它就是我们的‘金疙瘩’。”6月18日,站在新化县槎溪镇油坪溪村的山坡上,举目望去,连绵起伏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在山林间劳作的村民,挖出一串串“黄精”。
这仅仅是娄底市牢牢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缩影。
千年小康梦,百年奋斗圆。2020年,娄底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推动最后1.7万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高质量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至此,全市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22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
当前,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奋楫前行。推动两张“施工图”的有效对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成为娄底的必答题。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有事做、有钱挣,农村才能活力四射。娄底以“一县一特”“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为依托,进一步调优做强高端优质稻、黑猪两大主导产业;集中力量重点培育茶叶、蔬菜、柑橘、肉牛等五大全市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黄精、特色水果、辣椒、油菜等八大特色产业。
依托稳健的特色产业,农村有产业有景看,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目前,全市498个脱贫村共建立合作社1131个,累计实施产业脱贫项目2278个,联结脱贫人口66.27万人次,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新业态、新经济,积极推动乡村振兴。
如今的娄底,正行驶在振兴发展的快车道上,合作社、扶贫车间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让在外务工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成为现实;易地搬迁楼房整洁矗立,让脱贫户告别危房实现安居梦;水泥路实现“组组通”,连通了无数致富的心愿……
5月7日,涟源举行乡村振兴省派工作队见面会,7支省派驻村工作队到涟源开展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在交接中,古塘乡古仙界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贺建国百感交集,驻村6年间,村里饮水问题已全部解决,公路通组到户,村民收入增多了,日子越过越好。
“村里有旅游景点,下一步可以连成一条旅游线,在乡村旅游上做更多尝试。”贺建国握着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周建才的手说。目前,娄底启动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21支省派驻村工作队已全部到岗到位,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民富方能国家盛。今年,娄底还将选派更多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同时,引导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动车组”,打造具有乡土特色和乡村亮点的振兴思路,让一个先进村辐射一大片,让党支部充分带动农村活力。
注重“内外兼修”
改革创新激发经济社会活力
去年10月的一场“屋场会”,板桥村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通过热烈讨论,村民姚平与邻居闹了长达5年的宅基地建房纠纷得以解决。
依托群众自治,干群连线,巧解矛盾纠纷。娄底“屋场会”以“群众说事、屋场共治”为特点,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成功入选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截至今年1月底,全市2056个村(社区)共召开“屋场会”2.1万余场,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1万余起,帮群众解决问题1.5万余个。
围绕群众身边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娄底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开展信访“三无”创建,依法处理信访诉求,推广村民议事会、屋场会、村级事务管理积分制,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一村一辅警”作用,纵深推进县域警务工作,深化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
同时,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试点,抓好村(社区)软硬件优化提升,加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壮大“娄底红”网格志愿服务队伍,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涟源市“互联网+村级小微权力监督”、新化县油溪桥村“两山转化”、双峰县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娄星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冷水江市政务服务“三零”体系等10余项改革案例获国省表彰推介。
近年来,娄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紧扣“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的要求,以“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为新目标,以落实“十四五”时期重大发展战略任务为牵引,发挥改革创新“根本动力”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娄底各项工作取得更好实效。
2020年9月15日,湖南省第十一届“湘博会”在娄底举行,吸引俄罗斯、韩国、德国等19个国家以及近700家企业参展。这届“湘博会”,娄底签订招商引资项目20个,签约合同金额114亿元,涉及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农业三大领域板块;签订贸易合同114个,贸易合同签约额22.66亿元。
这是娄底坚持“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之一。
随着经济不断扩张发展,娄底注重“内外兼修”,强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优化营商环境联动,为企业减负、赋能。一方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和“五办五公开”改革,48个部门1574个政务服务事项,进入“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193项“一件事”实现可查可办和跨域通办;精简23个单位198个审批事项,精简率26.8%;企业登记实现“37证合一”,开办时间压缩至5.5小时。
另一方面,深化融资担保体系改革,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支持和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推进投融资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落实好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纾困惠企政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