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胡宇芬 余蓉 张春祥 王为薇 陈勇 陈淦璋 通讯员 曾鹤群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生冷暖,始终是党和政府关心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方面持续发力,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大班额基本消除,公办园增加了
教育兴则国家兴。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决定每个孩子的未来,牵动无数家庭的命运,关系一个民族的希望。
在泸溪县浦市镇麻溪口村流传着一个“千里劝学”的故事。该村贫困学生廖斌小学毕业后跟随父母前往杭州务工。2019年8月,驻村帮扶工作队、村支“两委”组成“劝学特别行动队”,跨越1000多公里奔赴杭州,苦口婆心将廖斌劝回学校读书。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在该村开展助学帮扶。
让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一个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紧紧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核心目标,2013年至2020年累计落实各项资助资金413.6亿元,资助学生3749.15万人次,实现“应助尽助”;在全国率先推广使用教育精准扶贫“一单式”信息服务系统,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应学尽学”,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超过98%,高出全国总体水平。
曾经,教室里满满当当摆满课桌;如今,教室不再拥挤,老师教得轻松,每个学生得到更多关注。为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2018年至2020年,全省共投入372亿元,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增加了122万个学位;通过盘活闲置的资产用于教育,增加了10万个学位。全省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实现清零,基本消除大班额。
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的要求,芙蓉学校成为不少县城里最亮眼的建筑。“以前我在电视上看到城里的学生上学条件好,很是羡慕。没有想到,如今我也能和他们一样,在音乐教室学唱歌,在舞蹈室里学跳舞,我觉得好幸福。”新晃侗族自治县芙蓉学校学生吴安雅开心地说。
按照计划,全省100所芙蓉学校将在今年秋季开学时全部投入使用,预计将新增学位14.6万个,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以前为孩子读幼儿园的事挺头疼的,现在好了,镇上新建了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居民刘女士高兴地说,幼儿园建得漂亮还实惠,保教费和伙食费加起来一个月才800元。
为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入好园”,2020年至2021年,湖南连续两年将“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纳入全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2020年至2021年5月底,全省已累计增加公办园学位45.55万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接近50%,目前已基本实现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
看病更方便,大病保障水平提高了
近日,株洲的王先生在湖南省肿瘤医院接受了甲状腺右侧肿瘤切除“日间手术”后,第二天一早便出院了。“这次看病前后用了不到24小时,没想到如此方便。”他感慨道。
卫生与健康关系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深化医改,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湖南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党组书记,省医改办主任陈小春介绍,全省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升,从2012年的74.7岁提高到2019年的77.1岁,主要健康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些数据日益优化的背后,是我省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家底”变厚了。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6042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1.98万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为2.87、3.57人。城市居民15分钟、农村居民30分钟可到达的就医圈基本形成。
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全省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医联体725个,累计覆盖医疗机构6310家。实现了县级二甲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2名全科医生、行政村卫生室和合格村医等“三个全覆盖”,全省县域内住院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特别是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全面建成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新生儿和儿童重症等五大中心,建立了覆盖城乡的重大疾病救治体系。
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2020年的82.32%、72.04%。同时,我省全面实施城乡大病保险制度,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参保患者可按规定享受大病保险报销政策,保障水平在基本医保基础上提高10—15个百分点。
劳有所得,干有所值
6月18日,在第三届湖南省大学生社团就业创业能力挑战赛总决赛现场,“我们就业吧”2021湖南高校毕业生服务月活动组织200家企业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多措并举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让人们技有所长、业有所就、劳有所得,这是我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的一个缩影。
在“劳”方面,湖南始终将稳就业摆在首位,不断加大就业支持和保障力度。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共计投入就业资金188.66亿元(含中央、省、市、县各级投入),累计为32.22万名创业者发放担保贷款325.3亿元,累计完成职业技能鉴定459万人,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31.42万人次。截至今年5月,全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在“得”方面,我省劳动者权益更有保障,劳动关系更为和谐。
一方面,劳动关系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全方位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网络基本建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动态保持在90%以上,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结案率稳定在96%以上。
另一方面,在收入分配这个直接关系老百姓“钱袋子”的大事上,湖南稳慎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资分配更趋合理。全省最低工资标准从2012年的1160元—870元/月调高到2019年的1700元—1220元/月。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也不断健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有效根治。
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村贫困劳动力,是湖南关注的重点就业群体之一。湖南在全国率先创建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市场。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劳务协作对接机制640个,建成就业扶贫车间5428家、就业扶贫基地1194家,吸纳8.9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规模达1646.1万人以上,农民的就业水平整体得到提升。
老有所养,求量更求质
今年1月起,“湖南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45元”的政策开始施行,为湖南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再添利好。
随着全省人民快步走进长寿时代,养老需求日益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持续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险进入统筹城乡发展阶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并轨。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截至今年5月,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90.91万人、277.54万人、3460.71万人、651万人、830万人。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710.1万人。
为有效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湖南着力健全市场机制,持续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养老服务床位50余万张。今年,长株潭3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机构等社区养老设施将实现全覆盖,其他市州覆盖率将超过70%以上。”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张家界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外,全省12个市已开展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2020年底,全省建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338个、农村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1.6万个,覆盖率分别达到78%和63%。
从“忧居”到“宜居”“优居”
又到夏天,长沙市天心区西文庙坪片区的“道冠古今”牌坊高高矗立,见证了长沙这片人口最密集棚户区的变迁。
通过修缮修复、修旧还新,这里保留了老城区街巷肌理,留住了城市记忆,老手艺人和“网红店”越来越活跃,也让幸福在家门口“就地升级”。与此同时,天心区政府与远洋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西文庙坪城市更新项目,将对标成都远洋太古里等全国著名“网红”打卡地。
西文庙坪片区的“蝶变”,是全省棚改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历年计划任务均排在全国前列,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着力完善城市居住社区功能,补齐水电网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截至2020年底,全省帮助近650万城镇住房困难群众“出棚进楼”。
由城到乡,幸福不断蔓延。在保靖县迁陵镇茶市村村民贾志祥的讲述里,农村危房改造,圆了自己的幸福安居梦。保靖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今年也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全省一盘棋,推动改造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的住房安全保障摆在了突出位置,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传统村落保护等内容,农村危房改造实现了整合资源统筹推进。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0年,全省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2.45万户,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16.32万户,全面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
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新市民的住房需求愈发凸显。我省优先在产业园区、重点片区和中心城区精准布局住房租赁项目,精准保障青年人才、产业工人、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需求,让新市民在城市“住得下、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