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出部署。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之源。进入新时代,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对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和独特性功效。
充分认识法治文化在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法治文化主要包括法治意识、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信仰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需要刚性的法律制度作为基本的制度依据,而且还需要柔性的法治文化作为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利于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法治国家不仅要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也离不开公众对于法律的忠诚与信仰。法治文化能够使社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法律制度和吸收法律知识,依法行使基本政治权利,依法处理社会矛盾纠纷,依法保障个人合法权益,引导社会公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坚定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利于破解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难题。当前,我国法治建设虽然成绩突出,但在具体法治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阻碍法治建设的现象。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能够从道德规范和行为约束层面,防止和杜绝此类现象。
多措并举,以法治文化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建设离不开法治理论的科学指导,法治理论也需要在法治实践中不断创新与检验。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从新时代中国国情、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实践出发,加快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理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高校法学学科建设,培养法学人才,增强法治理论的研究深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大力推动全民法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可靠抓手,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迫切需要。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法治教育作为一种全民性教育、全程性教育和全域性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育之中,全面涵盖各地区和各行业,使法治逐渐成为国民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法治理念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提升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与执法能力。党员干部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牢固树立法治理念,自觉接受法治教育,始终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用法治思维进行决策,以法治方式解决问题,以法治思想武装自我;要带头守法,努力学法,严格执法,切实履行工作责任,认真践行法治精神,以崇高的法治理念和强大的法治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有效传播法治文化。新媒体具有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全媒体时代,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新工具广泛传播法治文化,以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法治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法治观。
切实完善守法诚信和违法失信奖惩机制。法治文化建设与社会诚信机制紧密相联。建立和完善守法诚信系统和违法失信系统,要严格记录社会公众的守法诚信情况和违法失信情况,对守法诚信行为给予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奖励,对违法失信行为给予严厉批评和法律惩罚;要加强评估社会组织、企业法人、公民个人的信用情况,实时更新信用分数和等级,将个人信用与个人消费联系起来。由此,机制约束就能转化为内心自觉,良法正义就会成为社会公众的坚定信念,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就会更加深厚。
精心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环境。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别具一格的法治景观,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文化的魅力和接受法治文化的洗礼;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宣传活动,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引导社会公民认真学法、严格守法、正确用法,使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
(作者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党外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理论湖南研究基地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