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击水中流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6月21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杂交水稻的开山巨作

  1964年,袁隆平在稻田中无意间发现了一株长得非常粗壮的水稻秧苗,他小心翼翼地在苗上扎了个小布条做记号,并且每天去观察这株水稻的生长,并在秋天收获了一把穗大、粒多且颗颗饱满的金黄稻种。

  然而,当袁隆平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之后,却并没有得到他期望中的丰收景象。由此,他大胆推测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这是袁隆平第一次提出杂交水稻的概念,当时不仅没有得到支持,反而引来众人的嘲笑和讥讽。

  无论大家如何反对,他始终没有放弃。每天,袁隆平和助手们顶着烈日、手拿放大镜,在茫茫绿海中寻找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半个月后,他们终于在千层稻浪中找到了一株类似第一次发现的雄性水稻。袁隆平如获至宝,将这株雄性水稻连泥带水挖出,捧回家种在盆里;又找来别的稻花,进行人工授粉。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袁隆平和助手们的精心照顾下,第一代雄性不育种被培育出来了。

  1965年,袁隆平又找到4株雄性植株。他每天忙着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田间管理,并对每个环节及其变化都作出详细的观察记录。经过系统分析整理,袁隆平撰写了《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即《水稻雄性不孕性的发现》)的科研论文。论文中,他不仅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及利用配套方法来进行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还运用大量详细的科研数据,阐述了杂交优势大幅度增产的前景。论文写好后,袁隆平将其寄给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1966年2月,论文在《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正式发表。

  这个意外的惊喜,让“杂交水稻”成为了袁隆平毕生追求的事业,“杂交水稻”伴随了他的一生,也成就了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隆平水稻博物馆供稿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杨佳俊 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