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文峰
通讯员 廖建翔
“永远跟党走……”这是1932年10月9日,红军高级将领蔡申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妻子曾广澜的叮嘱。这段历史记录在他的母校醴陵市渌江中学文化墙上。
“踏着升熙(蔡申熙原名蔡升熙)路,走好人生路!”6月11日,记者到渌江中学采访,校长邱卫华站在校门口的“升熙路”上,指着耸立在醴陵城西山谷的渌江书院说:“那座千年书院便是学校的前身,1905年改为渌江中学。蔡申熙就是从这里走向革命,成为杰出的军事家。徐向前元帅评价他‘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中智囊和军事天才’。”
蔡申熙,1906年出生于醴陵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0年冬由蔡氏公堂出资,就读渌江中学。1923年,蔡申熙与陈觉、左权、宋时轮等30多人,组织社会问题研究社,创办《前进》周刊,开办平民夜校,参与爱国学生运动。
1924年春,蔡申熙考入孙中山陆军讲武学校,后转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同年,经周恩来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营长、第20军团长。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起义部队第11军24师参谋长。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
就在白色恐怖的广州,蔡申熙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他先后拒绝邓文仪、薛岳、胡宗南等黄埔军校同窗的招降,哪怕穷得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也是青筋傲骨。
1928年1月,蔡申熙转移到上海,在周恩来主持的中共中央军事部工作,奔走于各地,充当“救火队长”。
1928年11月,南昌地下组织遭到大破坏,蔡申熙担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在最短时间内重新打通与苏区的联系。1929年,以江西省委军事巡视员身份,多次与吉安靖卫大队大队长罗炳辉谈话,介绍他入党,促成吉安起义。
1930年初,蔡申熙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同年10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任军长,率部东进皖西,攻克太湖县城,于12月抵达鄂豫皖苏区,参加第一次反“围剿”。
1931年1月,第15军与第1军合编为第4军后,蔡申熙任第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率部参加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战斗,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致残。同年5月,任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为鄂豫皖苏区培养大批军政干部。
1932年7月,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调任第25军军长的蔡申熙率部在英山、麻埠地区与敌军展开激战,予敌以重大杀伤。
10月9日,在湖北黄安(今红安)河口镇战斗中,蔡申熙腹部中弹,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战斗,直至因枪伤导致内脏破裂大量出血,被送往红军医院。
“总指挥,我怕是不行了,我有一个要求,你能答应我吗?”蔡申熙忍着剧痛对前来看望的徐向前说。
“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徐向前紧紧握住他的手。
蔡申熙拼尽最后的力气说:“红四方面军现在在鄂豫皖苏区处境艰难,必须到外围作战,你们要想尽一切办法突围,多出去一个战士,就为革命多保存一颗种子!”
生命垂危之际,蔡申熙最后的“要求”仍然是为红军的前途和党的革命事业着想!
对于个人问题,蔡申熙的“叮嘱”却极其微弱:“广澜,女儿萍迹才3岁,她需要你照顾。你要坚强,永远跟党走,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说完,他闭上了双眼,年仅26岁。
1989年,蔡申熙被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3位(后增补至36位)军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