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施泉江
通讯员 盛箐
【铭刻】
2012年3月建成通车的矮寨大桥创造了4个世界第一:大桥两索塔间跨度1176米,跨峡谷跨度世界第一;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首次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其通车使湘渝高速全线贯通,大湘西旅游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加速了湘西脱贫步伐。一桥飞架,拔地通天,成为中国脱贫攻坚时代史诗的见证者,刻录了一个时代的标高。
【追寻】
一根铁索,承载起一座桥的重量,也承载起千万人的心愿;一座大桥,连接起峡谷两岸,更创造了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德夯大峡谷几百米深的峡谷上,矮寨大桥宛如一条彩带连接着两边的青山。在雨天或是雾天,这座大桥周围云雾缭绕,如同悬浮在空中的“天桥”。
从吉首市出发,沿湘渝高速公路西行约20公里,就可邂逅这座有国际桥梁界“珠穆朗玛峰”美称的矮寨大桥。
驾车仅需1分钟,便轻松过桥。大桥下方,正是昔日的矮寨盘山公路。
在矮寨大桥建成之前,这条盘山公路是湘西去往渝黔川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车流量日益增大,矮寨盘山公路经常堵车,有时一堵就是大半天。
为加强与贵州、四川、重庆等西部省市的联系,改变湘西落后的交通状况,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修建吉茶高速公路(湘渝高速的一段)。
矮寨大峡谷是吉茶高速公路的必经之地,如何跨越天堑,成为当时的焦点与难点。
面对矮寨大峡谷高差达500米的悬崖峭壁,设计师们曾一度面临两难选择。“修隧道还是架桥?该区域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岩溶现象高度发育,大规模的溶洞、漏斗、天坑、暗河密布,隧道方案一个又一个提出,但一个个又被否决。”矮寨大桥设计团队主设计人员、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桥梁设计院总工程师刘榕回忆。
历经4年的踏勘、设计、比选,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最终定下在矮寨建设特大悬索桥飞跨大峡谷的方案。
2007年10月28日,湘渝高速公路关键控制性工程矮寨大桥破土动工,大桥为特大型钢桁加劲梁单跨悬索桥,全长1073.65米,悬索桥的主跨为1176米。
承担施工任务的湖南路桥集团举全集团优势兵力支援该项目建设。建设者们发扬“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勇敢地挑战一个又一个世界级难题:
地形险要,桥面到峡谷底高差达355米,两岸索塔位置距悬崖边缘仅70至100米;地质复杂,索塔处存在岩堆、岩溶、裂隙和危岩体等不良地质现象,仅在吉首岸索塔基坑附近就发现大小溶洞18个;气象多变,峡谷多雾,瞬间最大风速为31.9米每秒,严重影响施工测量和主缆架设;吊装难,主缆及钢桁梁在300至400米高空架设,单件吊装最大重量达220吨……
“面对这么多世界级难题,当时我们脑袋也是一片空白。”湖南路桥长江分公司副经理、时任吉茶高速矮寨大桥吉首岸工区长苏巧江告诉记者,矮寨大桥是他经历过的最难的建设项目。苏巧江回忆,作为先遣队,他们2007年9月到达时,施工便道还没通,从矮寨镇爬到工地,需要1个多小时,“水电没通,手机信号也没有,米、菜、水都要用背篓背上去,项目的地形测量、临建规划都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
“最难忘的是2008年那场冰灾,冰雪让工地交通彻底中断,山上断水断电。”苏巧江回忆,“房间冷得像冰窖,没有水,把雪融化成水做饭吃,但没有一个人当逃兵。”
2011年12月,大桥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敢为人先的湖南人,在安全、优质修建矮寨大桥的同时,创造了4个“世界第一”。让湖南路桥建设者感到最为自豪的,是他们自主研发的“轨索滑移法”架设新技术,使原本13个月的工期缩短为两个半月,直接节省1.25亿元。这一创新技术成为世界悬索桥施工的“第五种方法”,交通运输部将其评价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桥梁技术领域具有中国首创意义的原始创新性成果之一。
2012年3月31日,大桥正式通车。
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过去从长沙开车到重庆,全程至少需要16个小时,自矮寨大桥通车后仅需8个小时。
如今,矮寨大桥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网红打卡地”,今年6月,湘西州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矮寨大桥为核心,打造了“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旅游景区,“交通+旅游+扶贫”模式使当地老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感言】
横跨峡谷之巅的矮寨大桥,凝聚着不畏艰苦、自主创新、为幸福生活不断奋斗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也见证着大湘西人民脱贫攻坚奔向美好生活的进程,被湘西人民比作民族团结的连心桥、脱贫攻坚的致富桥、奔向现代化的幸福桥。进入新发展阶段,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湘西人民在党委政府带领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正大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