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远
“桑木扁担轻又轻
我挑担茶叶出山村
船家他问我是哪来的客呦
我湘江边上种茶人
……”
《挑担茶叶上北京》是一首湖南民歌。歌曲有浓郁的湖南地方特色,创作出来不久,总政歌舞团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和中央首长演出,歌唱家方应暄演唱了这首歌,毛主席听了特别高兴。1964年,湘籍歌唱家何纪光在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了这首歌,轰动乐坛,迅速传遍了神州大地。这首歌的歌词还曾被选入1978年版小学一年级课本。
湘茶,生来不凡。
据史册《汉志》记载,以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表明,湖南的产茶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期,是我国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省份之一,唐代湖南每年的贡茶就有12.5万公斤。到9世纪,湖南的茶树栽培面积有上百万亩,现有茶园面积180万亩。其品种涵盖高桥银峰、安化松针、东山秀峰、君山银针、金井毛尖、野针王、古丈毛尖、南岳云雾茶、石门银峰、兰岭绿之剑、狗脑贡茶等等,不胜枚举。
烟香茶是湖南山区、丘陵农家,尤其是毛主席家乡湘乡韶峰(今属湘潭韶山)、东鹜山(今属长沙宁乡,主要在灰汤境内)一带农家依古法自制的一种茶叶,也是毛主席一生挚爱的茶叶。这种烟香茶是一种被当地村民用来嚼吃的茶叶,因其原料均采取山中的野生茶,故有最耐泡的神奇特色。用这款茶作功夫茶道,冲泡20道后,依然保持甘醇、甜丝的厚重味道。烟香茶往往被人误解为湖南的烟熏茶,其实,这种烟香茶与常见的烟熏茶虽同源,但还是有原材料和工艺区别。比如茶叶产期(一定是谷雨前后的茶)、茶叶杀青(一定不能焯水)、茶叶揉捻(一定是反复三遍以上反复热揉)、茶叶过烟(一定是松果、枫球等五种以上的特殊材料燃烧后上七星灶过烟)。
《挑担茶叶上北京》是一首流传广泛的湖南民歌,背后还有一个温情的故事。歌曲里的“洞庭边上种茶人”的原型就是衡东县三樟乡柴山冲的彭友胜,他和毛主席之间有一段深厚的革命情谊。
1899年,15岁的彭友胜背井离乡,外出闯荡江湖,当过矿工。1907年,彭友胜参加了湖南新军,后来担任了新军副目(相当于今天军队里的副班长),当时身为列兵的毛泽东对他印象深刻。毛泽东在1937年和斯诺谈及自己在新军的经历时说:“在我那个班里,有一个湖南矿工和一个铁匠,我非常喜欢他们。”其中的“湖南矿工”就是彭友胜。
1912年3月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告别了军营,彭友胜则继续留下来当兵。10多年后,他那支部队转战到广州,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他被任命为少尉排长。北伐前夕,广州的一家报纸刊载了“毛君润芝来穗讲学”的消息。彭友胜特意理了发,洗了澡,换上一套新军装,来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看望老朋友。此时的毛泽东已是中共中央委员,还担任着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彭友胜告别毛泽东后,不久便参加北伐,投身到炮火连天的战场。他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又一次立了大功,并被提拔为副连长。在内战中,彭友胜心灰意冷,偷偷地离开了军营,逃回老家衡东县,在吴集粮行当了多年仓库保管员后,于1940年左右回乡务农。
1951年3月14日,彭友胜特意请人代笔,给毛泽东修书一封。那年清明节后第3天,彭友胜收到了毛泽东的亲笔回信。兴奋、激动之余他与老伴及女儿商议:毛主席有喝茶的嗜好,我们不如每年精制点上等茶叶送给他。从此,每年彭友胜用新白竹布将自制的优质谷雨前茶包好缝牢,用挂号邮往北京。这一送就是18年,从未间断。
1960年,湖南的文艺工作者响应毛泽东的号召,纷纷深入群众体验生活。著名作家叶蔚林到衡山一带采风时,听到彭友胜精制茶叶献给毛泽东的故事,顿时来了灵感,赶写了一首《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歌词。叶蔚林将歌词交给作曲家白诚仁,白诚仁读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只用了一个小时,曲谱就写出来了。文艺源于生活,文艺源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