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宁奎
长张高速的慈利县段,被誉为“湖南省最美绿色通道”。5月31日,记者从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出发,从阳和收费站进入这条“最美通道”,直至慈利西出口约70公里,将近40分钟的车程内,沿途澧水蜿蜒,绿意盎然,风光无限。
从慈利西下,从澧水与溇水的交汇处,走518省道沿溇水而行。与大家闺秀的澧水相比,溇水如同邻家姑娘,更显质朴却又婉约动人。慈利县通津铺镇长峪铺村,就宛如这位勤劳姑娘手链上的一颗珠子,汗水的浇灌,让其更加夺目。
肩挑背扛,造出一个“南方大寨”
沿溇水上行,见到一处山头用石头垒成的近百亩梯田,上立“南方大寨”四个大字。只需驱车上桥,渡过溇水,便到了长峪铺村。
“南方大寨”,是中共湖南省委在1973年秋授予长峪铺村的荣誉称号。
历史上的长峪铺村,曾是“瘦坡烂地干溪沟,苞谷蕃薯野菜粥”,喀斯特地貌让这里储不住水,没有一分水田,到处都是石头山,走入十户有九户“揭不开锅”。时任党支部书记黄炳秀带领全村男女老少用十年的时间,通过人力在山涧里筑水坝,在石头山上垒梯田,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改天换地。
石头,象征坚毅。记者从壮观的梯田中央拾阶而上,行至百米之顶,放眼望去,这个郁郁葱葱的村庄,近千户的人家,几乎每一家的田地,都是用整块与零碎的石头垒成边。
“全部肩挑背扛,独轮车是最好的‘机械化’,而且数量极少。”今年83岁的黄炳秀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首战在岩板沟,这里岩石众多,只有两分耕地,通过奋战一个冬天,造出3.2亩地,第二年秋收玉米3000多斤。”
钢钎一寸一寸矮下去,梯田一片一片冒出来。村民们炸掉了6000多个突出的山岩,填埋了58个天坑,修建了两座水库及近万米引水渠,垒砌了千条岩坎,修筑了近2000亩梯田,让原本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村里主要作物玉米的平均亩产由200多斤径直涨到1100多斤。“南方大寨”这一称号,也由此而来。
在甘溪沟,记者看到,高3米宽5米长达4千米的涵洞,全部由石头砌成拱形,至今能够很好地完成“三保”功能。参与过修建的75岁老人刘守云告诉记者,当年这个涵洞投工20多万个,用石2万多方,涵洞上方村民们挑土覆盖,整理出130多亩可用土地。
梯田、涵洞、水库、水池……一路走下来,不管是大工程还是小工程,在一块块规整的砌石中,记者依旧可以看见,老一辈人在面对艰难困苦毫不畏惧,满腔热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火热场景。
秉承精神,一代更比一代好
“从2010年开始,每年有二三十位外国农业专家到村里来学习旱粮种植。”中午,58岁的县旱粮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宏志从基地里赶回来,吃过饭后又准备下地记录作物长势。1985年,刚毕业就到长峪铺村驻点工作的他,36年来一心扑在地里搞基础研究工作,从没有“挪过窝”。
“村里老一辈的精神鼓舞着我。”李宏志说,长峪铺村探索出的旱粮生产“两季三熟”模式,不但让本村农民增收不少,还推广到了很多地方,玉米、红薯、油菜、大豆等基础种植数据,为全省作物品种改良作出了贡献,“村里生产的菜籽油、炸玉米、豆子等产品,很抢手也卖得出价。”
李宏志所说的,是长峪铺人踏实进行农业生产,以勤劳赢得发展的侧证。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不断摸索,通过发展优质种植养殖与加工产业,村民人均收入不断攀升,去年已超过1.5万元。
走进新时代,长峪铺村与时俱进,利用“南方大寨”的知名度,把千亩梯田、干溪沟拱洞、龙虎天坑、牛耳洞等当年的“战斗成果”,串联成为徒步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成为“忆苦思甜”的党性教育基地。借助长张高速,长峪铺人民劈山造田、开渠引水、战天斗地的“大寨精神”,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到访。
“最多的一天,有300多人同时用餐。”利用旅游人气,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长峪铺大食堂”的朱芳告诉记者,从去年9月份至今,餐饮、住宿两块营业额已经超过300万元,“15间客房已经明显不够,计划再进行扩容。”
在“长峪铺大食堂”不远的地方,炉慈高速两条隧道正在抓紧修建。走进洞内,各种高科技修筑手段,已经远非当年的人海战术可比。村党总支书记王生龙对这条高速的开通翘首以盼,“这将极大地带动村里的农业产业、乡村旅游产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随着旅游的发展,长峪铺村利用原来的老建筑,改建出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村史馆,通过雕塑、绘画、照片等多种形式,立体化还原那段如歌岁月。“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要让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王生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