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6月0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擦亮“楚怡”品牌 传承“楚怡”精神
——湖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系列成就之一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余蓉

  “爱国、求知、创业、兴工”。1909年,著名教育家陈润霖秉承着这8字办学信念,在长沙筹办了楚怡工业学校(下称“楚工”),次年正式开学。

  从校园建设、专业设置,到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等方面,楚工与近代工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培养了一批在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贡献巨大的人才,成为近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与翘楚。

  岁月更迭,薪火相传。2021年,湖南提出把“楚怡行动计划”作为职教高地建设的突破口,建成一批“楚怡”高水平院校,建设一批“楚怡”高水平专业群。

  百年楚怡,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激励着湖南职教人奋勇前行。

  范本:办时代需要的职业教育

  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中国教育走上了近代化之路,职业教育开始萌芽。

  如何办出时代真正需要的职业教育?楚工一创办就将办学与近代工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

  湖南近代工业的发展以矿业最为突出,因此楚工于1915年在全省最早办起矿冶科;1924年,社会急需大量公路测量人员,楚工就新设测量专修科。1928年,楚工将测量专修科改为土木科,与湖南大学土木系一起,撑起湖南学校培养土木人才的“两条腿”。

  在师资力量上,楚工许多老师是业界翘楚。如在楚工任教多年的周凤九,毕业于法国巴黎土木建筑学校,同时任湖南省公路局总工程师。钟伯谦、周则岳等兼职教师,都是湖南大学的教授。

  在教学中,楚工带领学生“躬行实践”,提倡“为干而学,从干中学”。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各项技能,楚工开辟了各科专门教室和实习工场。从1910年到1915年,楚工累计毕业学生3000余名,其中不乏行业翘楚。

  由于战乱,楚工曾搬至陈润霖的家乡新化县,后又迁回长沙。1951年,湖南省立楚怡高级工业学校与多所职业学校调整合并,成立湖南工业学校。1952年,湖南工业学校进行改革重组,其中机械、矿冶、土木三科分别合并组建汉口汽车制造学校、长沙有色金属工业学校、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后分别发展融入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如今的中南大学南校区,还有一条楚怡路,静静地见证着百年教育风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61年,湖南工业学校组建成为湖南机械工业学校,1999年该校与其它学校合并升格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4月22日,为传承“楚怡”职教历史,新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更名为新化县楚怡工业学校。

  传承:培养区域产业需要的技能人才

  5月26日,记者走进新化县楚怡工业学校大门,陈润霖先生的全身塑像傲然屹立在前:他左手提着行李箱,右手拿着一本书,目光坚毅地迈出步伐。

  校园里矗立着爱国楼、求知楼、创业楼和兴工楼,流淌着百年楚怡的珍贵精神财富,也融入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利用新化是全国文印之乡和全域旅游重点县的地域优势,重点打造了数码图文、旅游服务管理等特色专业。据初步统计,2019年新化文印人遍布全国,年产值达880多亿元,属新化千亿特色产业,占据了国内文印市场70%以上的份额。

  学校还将目光投向了当地的先进陶瓷产业,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合作开办先进陶瓷产业学院,为新化100亿先进陶瓷产业培养技术人才,并将辐射到全省乃至全国。

  此外,学校还与湖南工业职院达成协议,将在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探索五年制大专人才培养模式。

  校长罗荣说,学校将在楚怡精神的引领与激励下,打造县域职教改革样板校,培养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助推娄底产业发展、助力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实施。

  发扬:放眼未来所需人才之培育

  “‘兴工’是楚怡职教精神的落脚之处,也是学校一直秉持的办学传统。”湖南工业职院党委书记刘建湘介绍,学校始终以战略发展的眼光,不断优化专业设置,紧密对接湖南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放眼未来所需人才之培育。

  2019年3月,湖南工业职院开始与苏州富纳艾尔科技有限公司确定校企合作,培养工业视觉系统运维的专业人才。

  工业视觉相当于给机器装上眼睛,是覆盖机械、电气、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技术,也是智能制造行业的重要前沿分支,在3C、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行业等自动化领域广泛应用。

  课程设置、人才培养采用校企双方合作。富纳订单班一期的11名学生在“工学交替”中,能力得到飞速提升,一部分人已成为富纳骨干技术人员,有的被其他企业高薪挖走,有的毕业不到一年即月薪过万元。

  今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照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升级了多个专业,包括“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升级为“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工程机械运用技术”升级为“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均着眼于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站在职业教育的新赛道上,刘建湘说:“新时代新起点,学校将服务湖南工业发展,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时代培育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