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武 余俊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高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而高校党建是这一神圣使命和历史重任的“基本功”和根本保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也固然是深化高校党建的必然要求。
深刻认识党史学习教育对于深化高校党建的重要意义
——党史学习教育是深化高校党建的时代要求。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承担者,必须走在教育战线的前列,承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化高校党建,在深化高校党建中加强和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让广大师生深刻认识三个“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党史学习教育是深化高校党建的动力源泉。党的百年历史,是始终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历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党焕发出无穷的生机活力。一百年来党的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必将提供给新时代高校党建丰富的动力源泉。
——党史学习教育是深化高校党建的价值依归。“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党建的价值依归毫无疑问是使青年全面健康成长。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就必须牢牢把握党建的人民情怀,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彻立德树人之全员、全程、全方位,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在高校党建的价值目标。
深刻认识党史学习教育对于深化高校党建的重要作用
高校党建是引领高校发展的关键,是高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压舱石,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把握这个关键,守好这个压舱石。
一是发挥党史的“教科书”作用,在深化高校党建中强政治、强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认真研习、充分利用这本“教科书”,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起源、发展、创新、成熟的历史过程及其指导中国实际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深刻把握科学理论中蕴含的党建思想、理论、方略、实践,在深化新时代高校党建中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
二是发挥党史的“营养剂”作用,在深化高校党建中明理崇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走过的百年历程,充满着苦难辉煌,饱含着坚韧情怀,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学习党史、深化高校党建中,要充分汲取精神谱系中丰厚营养,明其中的大道理、大道德,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
三是发挥党史的“好老师”作用,在深化高校党建中增智慧、强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教导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必须在党史这位“最好的老师”引领下,加强党的领导,深化高校党建,增添实现“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智慧,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能力。
深刻认识党史学习教育对于深化高校党建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党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重要经验。”在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确保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在现阶段,就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化高校党建,确保高校高质量发展。
强化理论武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一个领导干部要做好本职工作,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学习。”党史学习教育中,高校党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师生理论水平的提升、理论修养的增强、理论素质的培育放在重要位置,强化对师生的理论武装,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开新局、争一流。
增强斗争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高校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适时“注射”好历史这针最好的清醒剂。要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并转化为激励广大师生进行伟大斗争的强大动力。
加强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就在于高度重视培养造就能够担当重任的干部队伍。”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高校必须把队伍建设放在党建极为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教师干部队伍的建设,更是重中之中,要使广大教师干部学史明理,增强政治判断力,学史增信,增强政治领悟力,学史崇德,增强政治意志力,学史力行,增强政治执行力;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作者分别系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8A21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