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时体·深度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5月1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四级残疾腿脚不便,四十余载搜集文物跑遍大江南北;他一生节俭,花费上千万元收藏红色文物近万件,提供文物五千余件供七家纪念馆展出——
民间红色文物收藏家的传奇人生

  4月16日,怀化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红色文物馆,身穿迷彩服的杨吉生在整理红色文物。李桂花 摄

  4月16日,怀化市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红色文物馆,展示了杨吉生捐赠的红色文物。杨娟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军 周紫云 雷鸿涛

  通讯员 郭飞 杨娟 

  5月6日,怀化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红色文物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

  玻璃展架里,旗帜、书信、文件箱、冲锋号、草鞋等红色文物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这双草鞋,红军战士长征中爬山过草地,穿的就是它……”展架前,一位身穿迷彩服的老人指着一双手工编织、底部泛黄的草鞋,向参观者深情地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老人叫杨吉生,今年74岁。个头不高,话语带有乡音,走路有些跛脚。

  然而,这个其貌不扬的老人,却有着红色文物收藏的传奇人生。

  从事红色文物收藏40余载,杨吉生已收藏红色文物史料近万件。去年,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建成开放,杨吉生提供2000余件红色文物,撑起一个红色文物馆,供人们免费参观,并自告奋勇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传奇一:40余载,花费上千万元,收藏红色文物近万件

  “与红色文物结缘,是受参加过抗战的姑父和父亲的影响。”讲解之余,杨吉生给记者讲述了收藏红色文物的心路历程。

  杨吉生的姑父,解放前曾任中共湘西工作委员会委员,是地下共产党员。杨吉生的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两人都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物。

  杨吉生小时候常听姑父讲述遗物中的故事,他对红色故事和红色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姑父将遗物送给他并叮嘱:“这些是我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你要好好保存,整理出来教育后代。”

  杨吉生的父亲去世得早,18岁时,杨吉生跟随母亲来到河南省,在军工厂学手艺,油漆、绘画、木工等活儿样样精通。闲暇之余,杨吉生常常免费给工友修缮家具。

  1980年,他得知一位工友的父亲是老红军,家有一面红军时期的军旗,便连夜跑到他家。杨吉生请求老红军将旗帜卖给他,却遭到拒绝。

  杨吉生没有放弃,两年内又3次上门免费给工友家的家具刷漆。后来,老红军去世,其子被杨吉生的诚意打动,同意将红军时期的军旗让给他。

  “当时花了200元买下来,那时油漆工一个月的工资才30元。能收藏这么珍贵的红色文物,我觉得很值。”杨吉生说,拿到这面旗帜后,他经常一天要看几次。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走上了红色文物收藏之路。

  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红色文物馆内,一对写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字样的保温饭桶,外表略显斑驳。

  “这对保温饭桶,是怀化一名志愿军老兵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带回来的。”杨吉生介绍,这名志愿军老兵曾担任炊事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

  杨吉生曾多次找志愿军老兵,想买下这对保温饭桶,同样遭到了拒绝。后来,他找到老人的儿子,说想买下这对保温饭桶用来展览教育下一代,最终如愿以偿。

  1982年,杨吉生回到怀化做起了家具、木漆等生意,还办了油漆培训班。“那些年赚了一些钱,我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文物。”杨吉生说。

  只要听说有红色文物,杨吉生就像打了鸡血似的来神。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朋友告诉他,芷江有位老红军家有不少“宝贝”。

  “那天已没有班车从怀化去芷江了,晚上我和朋友步行去芷江。”杨吉生说,天蒙蒙亮才赶到村里,衣服已被汗水露水沾湿。老红军家人很是感动,把一批红军用过的餐具、牛皮箱卖给他。

  2006年,在一次搬运货物时,杨吉生腿被砸伤,落下了四级残疾,但他仍然没有停下收藏的脚步。40多年来,为了收藏红色文物,他几乎跑遍了全国所有的省份,花费上千万元。

  “红色文物收藏之路艰辛,但比起革命先辈来算个啥。”杨吉生说,“对先烈的敬仰,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传奇二: 2700万元,红色文物无价,再好的价钱也不卖

  在怀化一个老旧的棚改小区,一套116平方米的房屋,除去厨房、卫生间与一间卧室外,包括客厅在内都成了文物“仓库”,这便是杨吉生的家。

  杨吉生将用于储藏文物的房间门上都挂着门牌,作为收藏文物的标识,有红军长征、湘西会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

  “这些年所有心思都在搜集文物,对家人感到很愧疚。”杨吉生说。

  妻子曾埋怨他:“人家都是想办法赚钱,你却把钱买了这些‘破烂’东西,还占地方。”

  后来,妻子为他的执着而感动,变埋怨为支持。

  杨吉生不抽烟不喝酒,一件衣服可以穿很多年。但对收藏红色文物,却舍得花钱。

  2015年,他还将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搜集文物。“房子后来收回来了,还是儿子还的利息。”杨吉生说。

  近些年,很多文物贩子提出高价收购杨吉生的收藏品,但他不为所动。“2019年,曾有人出价2700万元收购我所有的文物,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红色文物无价,再好的价钱也不能卖。”杨吉生说。

  收藏红色文物几乎用尽了他毕生积蓄,甚至还欠了债,但杨吉生觉得自己是“精神上的富翁”。他要把搜集来的文物给博物馆展出,让更多的人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

  2019年2月,鹤城区人武部牵头筹划建设区国防教育中心。这是一个集红色文物展陈、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于一体的展览平台。

  “区国防教育中心有场地,我有红色文物,一拍即合。”杨吉生说,随着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红色文化,他收藏的红色文物派得上用场了。

  “学史明理,我们希望通过展出杨吉生收藏的革命文物,让人们学习历史、缅怀先烈。”鹤城区人武部政委唐金长说,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已成为鹤城区干群、青少年学生开展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杨吉生免费提供红色文物共5000余件,给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等7家纪念馆展出。

  传奇三: 74岁了,还有一个心愿,建设一个大型综合博物馆

  收藏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历史和思想升华的过程。每搜集到一件文物,他都要向主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甚至去图书馆或买书籍查阅相关资料。这为他当义务讲解员积累了知识,讲解时娓娓道来。

  “向警予出生于溆浦县,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中央局委员、中国妇女运动的模范领袖。”杨吉生指着一封向警予在法国留学时写给同学任培道的信,向观众讲解。

  起初,杨吉生拿到这封信时不知真假。他就跑到图书馆查阅介绍向警予的书籍,从一本书中看到正好收录了这封信时,杨吉生情不自禁高声叫“好”。

  在红色文物馆二楼展览区,一处砖木瓦房“红色文化旧址”十分惹眼:外墙由老旧的木板拼成。走近一看,左边是贺龙、萧克等领导正在开会,神态逼真。

  这是杨吉生还原的1936年初贺龙等人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在芷江作战时的场景。“我做过木工和油漆工,也懂雕刻。通过查阅资料,复原整个现场,能让观众更直观地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杨吉生说。

  “杨吉生捐赠的红色文物,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鹤城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

  看着自己收藏的文物逐步走进公众视野,杨吉生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尤其是孩子们围着他提问,了解文物的来源和相关历史,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

  谈及未来,杨吉生还有一个心愿:“我想再多读一些党史方面的书,找人合作建设一个大型综合博物馆,让红色文物更好地发挥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