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沙兆华
【铭刻】
1989年8月29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建成通航。作为湖南第一个大型民用一级机场,它的建成通航,使作为内陆城市的长沙临空经济开始腾飞,对扩大我省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追寻】
久雨放晴的长沙天空格外湛蓝。“五一”小长假里,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繁忙而有序。
“请乘坐MF8620次航班前往泉州去的旅客请注意,听到广播后请马上由38号登机口上飞机。”5月3日下午4时多,航站区管理楼广播室里,广播员张蜜发出该航班最后一次登机播报,轻松甜美的声音伴随着每位启程的旅客。
“32年前,航班播报每天只有几个班次,现在每天要口播200多条,必要时还需用英语播报。”在张蜜的述说中,长沙黄花国际机场32年的发展脉络可见一斑。
时光倒回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随着湖南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只能起降民用中小型运输机、不能起降大型运输飞机的大托铺军民两用机场已不能满足民航运输的需求。在中国民航局的支持下,湖南选址长沙近郊的黄花镇,重建一个民航专用机场——长沙黄花机场。
1984年10月1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交了《要求新建长沙黄花机场的报告》,报告中提到:“无论从近期需要,还是从长远发展来考虑,都确需新建黄花机场。”报告也提及选址在长沙县黄花镇的原因——距市中心约24公里,地处小型丘陵区,净空条件好。报告得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
黄花机场的建设被纳入了国家“七五”建设重点工程,于1986年6月破土动工。经过3年的紧张建设,我省第一座大型民用一级机场拔地而起,矗立在绿色原野中。
1989年8月29日,长沙黄花机场正式通航。当天下午,机场红旗招展,鼓乐齐鸣,1500多位各界人士在这里隆重举行典礼,庆祝黄花机场首次通航。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时任中国民航局副局长柯德铭为首航剪彩。下午5时,一架由广州飞来的波音757大型客机准时降落机场。人群激动,争睹“大飞机”。晚上9时许,这架飞机载着200余名乘客,冲天而起,向广州方向飞去。
第一代航站楼设有5个登机口,年吞吐量定在70万人次,当时通往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通航当年,旅客吞吐量6万人次,仅仅一年后,就激增到27万余人次,到1996年已达178万人次,第二代候机楼的建设迫在眉睫。
2000年,第二代航站楼T1建成,实现了机场第一次蝶变。此后,随着湖南经济的发展,机场吞吐量持续增长,倒逼机场扩容提质。
进入新世纪,作为中部地区成长最快的航空港,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的建设加速推进。2009年4月,黄花机场跑道从2600米延长到3200米,实现了起降空客A330、波音B777等大型客机,远距离越洋飞行航线不再受到限制。
2009年6月,第三代新航站楼T2破土动工。两年后,这座21.2万平方米的航站楼雄踞黄花机场,将航站楼面积整整扩大了8倍,迎来第二次蝶变。
这些年,从单航站楼、单跑道到双航站、双跑道,由单一的小飞机到庞大的机型,从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主到航线网络全球覆盖,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12月3日上午,伴随着数台机器的轰隆声,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改扩建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启动。目前,T3航站楼和第三跑道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预计在2025年以后建成,黄花国际机场将迎来第三次蝶变。
【感言】
“让湖南飞向世界,请世界飞到湖南。”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让不临海、不沿边的湖南,极大缩短了与世界的距离,成为湖南开放发展的见证者。在创新开放“双引擎”驱动下,湖南正从内陆大省崛起为对外开放高地,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也将在湖南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中绽放出“飞”比寻常的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