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麻阳苗族自治县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率先推行并实施“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建立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机制,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脱贫攻坚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见习记者 卢嘉俊
通讯员 杨世勋 段唐平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麻阳苗族自治县推行“产业上山,农户下山”,蹚出了“四跟四走”“小额信贷”“党建引领”等可持续脱贫的新路子,实现了全县脱贫摘帽、农民稳定增收致富的目标,多次被评为省、市脱贫攻坚先进县。
“悠悠万事、脱贫为大。”麻阳苗族自治县委主要领导说,“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精准施策,准确发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做好产业文章,开辟脱贫致富新路径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之初,麻阳就立足县情,以发展产业为突破口,确定了“优先发展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助推精准脱贫摘帽”的总体思路,重点发力,坚持向产业扶贫要成果。
作为“中国冰糖橙之都”,麻阳冰糖橙种植面积达28.5万亩,年产46.8万吨以上,面积与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冰糖橙产业带动农户6.8万户、年人均增收5180元,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8970户69842人。麻阳冰糖橙已成为麻阳规模最大、品质最优、效益最好、群众最满意的扶贫支柱产业。
2014年以来,麻阳建成产业扶贫项目562个,91个贫困村均建立了100亩以上的扶贫产业园,形成以柑橘、瓜菜、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扶贫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有产业发展能力、意愿的贫困户都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
“多亏了扶贫贷款,让我摆脱了贫困。”脱了贫的兰里镇苍冲村村民龚军很开心。2013年,因父亲生病,龚军选择回到家乡,少了务工收入,加上巨额医药费,一家人生活出现困难。2015年,他拿到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开发20亩荒山,种植600多株锦绣黄桃,2020年黄桃纯收入达到12万元。
“麻阳扶贫产业发展与小额信贷是分不开的。从2013年开始,麻阳就探索建立特惠、定向、精准的金融扶贫机制。”麻阳扶贫办负责人介绍,2014年以来,该县累计发放小额信贷3.06亿元,帮助6356户贫困户发展黄桃、猕猴桃等特色扶贫产业3万余亩,发展畜禽养殖10多万羽(头),实现户均增收1.6万元。其做法被清华大学作为典型教学案例编入教材,为全国小额信贷现场会典型案例,麻阳“小额信贷”模式在全国推广。
针对发展产业能力较弱的贫困群体,麻阳采取“乡企共建、联合攻坚”方式,搭建起群众脱贫新桥梁。坚持向脱贫攻坚要战果要民心,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麻阳又提出“连村联创、抱团攻坚”、以党建促脱贫的新思路。
2015年,麻阳大胆创新,发挥楠木桥村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谭家寨乡探索建立由9个村党支部、276名党员参与的“连村联创、抱团攻坚”党建扶贫模式,建立“连村联创”扶贫产业示范园。过去的连绵荒山,被开辟建成2000亩“连村联创”扶贫产业示范园、1200亩生态休闲特色农业基地、5000余亩村级集体经济实体“楠木桥生态农业示范园”,惠及9个村646户2383名贫困群众。目前,这9个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00元。
发展产业过程中,麻阳率先推行并持续实施“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将贫困户深度嵌入致富产业链,走上稳定脱贫路。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安居乐业新家园
芳菲四月,麻阳龙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升家园小区里热闹非凡。“多亏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搬出了30多年的土坯房,住上了新楼房,小区超市、图书馆、幼儿园、服务中心什么都有,生活很方便,过上了城里人生活。”正在自家楼下扶贫车间检修缝纫机的滕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7年,麻阳在高村镇龙升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立安置房34栋91940平方米、产业用房16118平方米,集中安置全县18个乡镇966户3742名贫困群众,并安排526人就近就业,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2020年,龙升社区被评为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
为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安置小区,麻阳多措并举,突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文章。2017年以来,围绕“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原则,探索创新“进城、入镇、进厂、下楼”安置模式,按照建设配套搬家、产业就业支撑、管理服务保障“三步走”思路,同步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近年来,麻阳共投入资金8.5亿元,实施集中安置项目36个,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3464户14121人,安置住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成率均为100%。
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标。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麻阳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多渠道保障搬迁群众就业增收,通过引进企业、开发公益岗位等途径,解决就业3000余人;通过发展产业、出租门面与摊位等,让9000余人持续获得分红。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搬出大山的村民走向了新生活,而大山里的村寨也迎来新的发展。村村有新房,乡乡有新村,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美起来、产业兴起来、群众富起来,进一步提升了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
补短板强弱项,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麻阳苗族自治县委主要领导介绍,近年来,麻阳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围绕“三落实”,坚持“四个不摘”,全县上下只争朝夕,补短板强弱项,向着高质量脱贫奋进。
2016年1月,麻阳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互联网+监督”平台,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建立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机制,已取消违规领取城市和农村低保1126户2700人,清退不符合条件贫困人口5500人,挽回经济损失5500余万元。2018年,麻阳“互联网+监督”获湖南省首届管理创新奖与中国廉洁创新奖提名奖。
凝心聚力干事,麻阳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走得铿锵有力。
麻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村主干道通畅,自然村寨道路通达,全县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所有农户有效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通生活用电。公共服务基本完善,就学就医方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及养老、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保障政策落实到位。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危房改造实现“应改尽改”。
在高村镇车头村,曾经荒芜的山地,现在已是麻阳工业集中区“长寿产业园”。创办工业园之初,靠一锄一锄开挖,目前已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锄头挖出工业园”,在麻阳传为佳话。
凭着这样一股韧劲,麻阳18970户贫困户69842人全部脱贫,9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整县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2020年8月,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奋力拔穷根,山乡正巨变。靠顽强拼搏,麻阳绘就了消除绝对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小康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