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38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靖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05版:脱贫攻坚 国企担当
   第06版:脱贫攻坚 国企担当
   第07版:脱贫攻坚 国企担当
   第08版:脱贫攻坚 国企担当
   第09版:要闻
   第10版:专题
   第12版:奏凯脱贫攻坚 再唱乡村振兴
   第13版:昂首新征程 再创新辉煌
   第14版:脱贫攻坚 国企担当
   第15版:脱贫攻坚 国企担当
   第16版:观点
   第17版:市州新闻
   第18版:市州观察
   第19版:时事聚焦
   第20版:时事
   第21版:公告
   第22版:公告
   第23版:公告
   第24版:公告
   第25版:湘江周刊
   第26版:湘江周刊·湘韵
   第27版:湘江周刊·艺风
   第28版:湘江周刊·悦读
   第29版:刊18——19 刊22——23中缝
   第T1版:十八洞村新闻漫画特刊
   第T5版:十八洞村新闻漫画特刊
   第Z01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第Z02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花垣
   第Z03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沅陵
   第Z04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城步
   第Z05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双牌
   第Z06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石门
   第Z07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双峰
   第Z08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凤凰
   第Z09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洪江区
   第Z10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慈利
   第Z11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平江
   第Z12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会同
   第Z13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安化
   第Z14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祁东
   第Z15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宁远
   第Z16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新晃
   第Z17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古丈
   第Z18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武冈
   第Z19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涟源
   第Z20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江永
   第Z21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茶陵
   第Z22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芷江
   第Z23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桂东
   第Z24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洪江市
   第Z25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武陵源
   第Z26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新化
   第Z27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炎陵
   第Z28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隆回
   第Z29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吉首
   第Z30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洞口
   第Z31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新邵
   第Z32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汝城
   第Z33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宜章
   第Z34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中方
   第Z35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鹤城
   第Z36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溆浦
   第Z37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通道
   第Z38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靖州
   第Z39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麻阳
   第Z40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辰溪
   第Z41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邵阳县
   第Z42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绥宁
   第Z43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新宁
   第Z44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泸溪
   第Z45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永顺
   第Z46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龙山
   第Z47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江华
   第Z48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安仁
   第Z49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桑植
   第Z50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永定
   第Z51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保靖
   第Z52版: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新田
2021年04月30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苗侗福地展新姿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铺口乡林源村大变样。 陈俊名 摄

  靖州以梅为媒,连续举办杨梅丰收节,靖州杨梅享誉华夏。刘刚 摄

  排牙山森林公园水杉林美景惹人醉。

  陈俊名 摄

  导读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中国杨梅之乡”“中国茯苓之乡”。该县探索创新“四支队伍集村部,干群同心攻脱贫”工作法,大力发展杨梅、茯苓、核桃等特色产业,做到“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2018年成功脱贫摘帽。如今,靖州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基础。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赵志高

  通讯员 刘杰华 何嫘

  春天,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处处繁花似锦,欣欣向荣。

  千百年来,靖州被公认为苗侗福地,“八邦会靖”的繁荣犹在眼前。但,贫困也曾难倒了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

  “悠悠万事,脱贫为大。”2014年,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在这里打响。

  时代是出卷人,勤劳的靖州人民是答卷人。截至2020年12月,靖州11561户44087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8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获得“好”等次。

  四支队伍:合力拧成一股绳

  “多亏了干部们,不然我家的谷子只能烂在地里了。”2020年9月,靖州三锹乡三锹村脱贫村民吴金文生病住院,家中7亩水稻成熟却无法及时收割,他愁得睡不着觉。“四支队伍”得知情况,第二天就扛着打谷机和人工脱粒工具,帮他家收割水稻,忙活了大半天。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不完全到位,多种扶贫力量在村里“各唱各调”,少数干部出征不实战、出工不出力……针对脱贫攻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靖州发出“百姓在哪,干部就在哪;民声在哪,干部就在哪”的号召。

  “把最精锐的力量派到最前线去解决问题。”2018年开始,靖州抓住问题症结,探索创新“四支队伍集村部,干群同心攻脱贫”工作法,将扶贫单位一把手下沉到贫困村担任前线指挥长,组织联村县领导和帮扶单位负责人、包村乡镇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村支两委干部等“四支队伍”,组建联合党支部,统一指挥,早签到、晚集中,集体办公,解决问题。

  干部沉下去,民情收上来。“四支队伍”常态化驻村集中办公,对排查和整改脱贫攻坚中的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贫困户的烦心事也一件件得以解决。

  平茶镇小岔村贫困村民陆亮平是残疾人,不会讲话,一家四口生活艰苦。在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帮助下,他开了一家豆腐作坊。如今,他注册的“哑巴豆腐”名气越来越大,年收入达3.6万元。

  新厂镇地交村村民李德镜突发疾病,县直联村帮扶单位负责人吴文樱第一时间将他送往长沙治疗,最终转危为安。

  坳上镇木洞村贫困村民李昌彦妻子双目失明,家里极度困难。副镇长吴应岗作为包村乡镇干部,发动自己的亲友,四处推销叫卖,帮李昌彦卖出杨梅苗4万株……

  自2018年以来,靖州共成立脱贫攻坚联合党支部125个,“四支队伍”1540余人常态化驻村办公,走访扶贫对象8万余人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3.4万余个;帮助创建产业扶贫示范基地313个,带动贫困户44087人发展产业。靖州县乡村三级干部走出机关,走进村庄,以初心赢民心,用一身土、两脚泥,收获了群众衷心点赞。

  产业壮大:精准打开致富门

  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根本之策。

  “近年来杨梅价格稳定,我家20多亩杨梅园,收入有1.3万元,孩子学费全靠它了。”3月16日,平茶镇平茶村脱贫村民吴再远打理着自家的杨梅果园,笑称“杨梅红果”是他家的“致富金果”。

  杨梅是靖州产业“三宝”之一。近年来,靖州立足优势资源,以梅为媒,连续举办杨梅丰收节,让靖州杨梅享誉华夏,同时通过“互联网+”、冷链物流、社村帮扶结对等新型方式,构建通达全国的农产品产地直销和网上销售营销网络,梅农的“红果子”如愿换成了“红票子”。目前,靖州杨梅产业覆盖8个乡镇22个村,带动贫困群众1.5万人增收,年人均增收3200元。

  靖州不仅是杨梅之乡,还是茯苓之乡。

  走进靖州智美健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人正忙着对茯苓进行切片和包装。这家茯苓规模化初加工企业,年加工鲜茯苓上万吨,创造就业岗位300至500个,不少贫困群众在这里就业。

  靖州茯苓“全国第一”,每年集散茯苓占全国70%,出口量占全国三分之二,是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地、茯苓加工及出口基地。

  近年来,靖州以中国茯苓科技产业园为抓手,大力建设全国最大的茯苓大市场、茯苓加工贸易中心、茯苓万吨中药饮片厂、茯苓食品加工生产线、茯苓科技研发推广中心等,培育了补天药业、龙丰茯苓、异溪食品、金茶油等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了本县及周边众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如今,靖州茯苓种植规模达350万窖,年集散7.8万吨,带动贫困群众2300户8200人,年人均增收3000元。

  靖州副县长、扶贫办主任吴鹏成介绍,靖州根据“四跟四走”产业发展思路,形成了“一颗杨梅、一窖茯苓、一个核桃、一根竹子、一头生猪、一粒种子”的“六个一”特色产业扶贫机制,实现了“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

  易地搬迁:走出深山斩穷根

  春天的阳光洒向靖州新厂镇八亚村,明媚而温暖。三三两两的大妈大叔聚集在村里广场,一边剪钩藤一边话家常。

  “我和老伴全靠这钩藤的收入过日子,今年种了15亩,收入有两三万元。”易地扶贫搬迁户吴光配说,他做梦都没想到,能搬到山下来,原来山坡上两间破旧木房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种钩藤又有稳定收入,日子好着哩。

  在靖州,建设了坳上、大堡子等1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像吴光配一样搬迁到集中安置点的贫困户,共有227户1015人。他们依托当地特色种养业,人均年纯收入在8000元以上,实现“安居乐业”。

  “现在每个月收入有2000元左右,还能照顾孩子。”甘棠镇地灵村脱贫村民黄维维笑着说,“哪怕比在外打工钱少点也合算,一家人在一起,这才是最重要的。”

  2020年4月,靖州扶贫车间克服疫情影响,纷纷开工复产,黄维维报名参加培训,成为扶贫车间的员工。

  既“挪穷窝”,又“换新业”,靖州做到了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近年来,靖州因地因人制订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帮扶计划,改变了过去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输血型”扶贫方式,增强了搬迁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

  截至目前,靖州整合扶贫专项资金240万元、涉农资金440万元,扶持搬迁户发展杨梅、畜牧、烟叶等特色种养业增收,或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就业、资产入股合作社、发展庭院经济、提供公益性岗位、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实现易地搬迁户增收脱贫。全县易地搬迁户后续帮扶措施实现覆盖,脱贫率达100%。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苗侗福地27万各族人民站在新的起点上,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将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继续昂首前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